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玲音》:動畫也可以很文學



  1998年,production 2nd推出了一部實驗性動畫,名為《Serial Experiments Lain》,共13集。當時發佈時並不算轟動,加上表達手法奇特,雖然內藏大量訊息,卻因為難懂,而且引用了極大量典故,因此並非每個人看第一次時都會明白。然而喜愛它的人,長時間都會對其愛不擇手,甚至推舉它為「典型的文學性動畫」。相信看過動畫的人,十個有九過都很難想像動畫(特別是日本的)究竟如何才算「文學」。然而看過《玲音》,相信不少人也會改變看法。



  故事簡介:
  完全不懂得使用個人電腦(Navi)的十四歲女孩岩倉玲音,因為收到了已經自殺的同學四方田千砂的電郵,開始接觸電腦。期間她發現了「連線」(Wired)之中隱藏的巨大秘密,以及自己神秘的身世。

  《玲音》的話數是以「Layer」為單位。每過一集,都只是展示了整個「世界」的其中一層,有些為伏筆,有些為特別手法(有些感覺很精神獵奇)。要看到最後,才會發現所謂的「真相」,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內容探討了陰謀論、唯我論、神、集體無意識等等哲學問題,並以一個奇特的存在──名為玲音的女孩,巧妙的將它們全數揉合,作品也因此以她為名。(雖然這說法其實有誤,但為了不劇透只好如此表達)在《玲音》中,其實包含了三個世界:現實世界、網絡世界以及集體無意識的世界。三個世界互相交融、影響、甚至支配,同時也是「玲音」這一存在能夠同時身處的三個世界。這樣說或許很模糊不清,但這是因為「玲音」的本質並非普通的女孩。關於這一點,還是不聞不如一見吧。

  在眾多的主題中,而當中最明顯、提及得最頻密,同時也是最好懂的主題,是「網絡」(故事中稱為「Wired」)。互聯網自1993年出現第一個瀏覽器之後就開始急速發展,如今它已幾乎成為全球社會中不可缺的部分。財務交易、通訊、資料搜集等等,互聯網都能夠以超出其他任何媒介數倍的速度達成。然而它同時也衍生出無數的問題,像是虛假身份、秘密監視、網絡依存症、資訊爆炸等等。而《玲音》這部作品在短短十三集中幾乎將大部分的問題都有所提及(注意:這部作品的推出時間為1998年,當時網絡甚至不及現在興盛)。這一點實在令人驚訝,也是《玲音》最具賽博朋克(Cyberpunk)特色的部分。

  與此同時,《玲音》在向計算機致敬方面也表現得相當「活躍」。像是C語言、蘋果電腦、BeOS、LISP、AI、NeXT、MIPS等等、對於認識它們的人,相信即使看不懂《玲音》的劇情和手法都會對此樂此不疲。製作組事後甚至為了向《玲音》中的個人電腦Navi致敬,啟動了開發名叫LainOS的開源作業系統的計劃,甚至打著「The Next Generation of UNIX」的旗號。不過此計劃已於2002年處於停滯,只剩下其試驗測試Alpha版於網站開放下載。

  儘管它並不熱門,甚至可歸類為冷門,其水準無需質疑。一個畫面、一句對話,能夠包含如此大量訊息的動畫作並並不多。探討資訊流動的《玲音》,本身也是個相當龐大的資料庫。實驗作《玲音》的背景並不平凡,內容也是如此的不平凡,這麼奇特的作品,感到好奇的動漫或科幻愛好者絕不能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