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真.哥斯拉》現實與虛構的另類對照


《真.哥斯拉》在日本口碑極高,票房到上星期為止已超過60億日元。它在中文圈也引起了討論,但不及日本那邊熱烈。除了因為華文圈並不像日本人視哥斯拉為「國寶」,很大程度是由於觀眾的口味非常多元化。敞若用美國電影的眼光觀看這一部《真.哥斯拉》,就會覺得前半很沉悶,皆因沒有強悍的前線平民英雄擊倒巨型怪獸的畫面。以美國這種「人民先於政府」的思維觀看這部日式官僚主義濃厚的電影,自然顯得格格不入。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Harmonie》:妳我的共奏世界


2013年,吉浦康裕及ULTRA SUPER PICTURES在《動畫未來2014》推出的25分鐘動畫《阿茹茉妮》(アルモニ、Harmonie)。吉浦康裕過往以短編動畫聞名,曾以一年+α時間製作個人動畫的他深知「時間的寶貴」。《水之語》只有十分鐘,但已擁有相當完善的故事。《阿茹茉妮》亦不例外,只有一集的長度,內容密度甚至超越部分一整季的電視動畫。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沒有心跳的少女BEATLESS 01》讀後感:Dystopia是配菜


將「機器人」與「少女」結合,是日本科幻故事很常出現的設定。例如冲方丁的《特甲少女》,或是大友克洋改編自手塚治虫的動畫電影《大都會》。《沒有心跳的少女BEATLESS》也屬於這樣的設定。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無限輪迴」的無限輪迴


「時間迴圈」(Time Loop)突然變成討論焦點其實很怪,畢竟這不是新題材。可能因為一年內剛好出現三部具有這元素的話題作:《Charlotte》、《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以及《Re:由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確實,儘管同類作品數量不少,動畫中並不多見(雖然1984年的《山T女福星2 ~ Beautiful Dreamer》已有出現)。偏偏動畫從來是日本次文化產業中關注度最高的媒體,結果講得好像這題材是不久之前才有似的。或許就是最近在這媒體中頻繁出現,引起了「動畫黨」的注意吧。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一拳超人》是個陷阱


《一拳超人》(One Punch Man)的動畫化效應非同小可,儘管日本的藍光碟銷量只是剛好過萬,在香港近乎是每一個動漫迷都有接觸的作品。MADHOUSE的畫師為滿腔熱血的原作支持者,製作出充滿動感的戰鬥場景。在《一拳超人》動畫連載期間,香港網媒出現了不下十篇所謂的「分析文章」,當中不乏在傳統媒體的網絡版刊登,以日本動畫來說相當罕見。

文章的內容不外乎三個主題:劇情的深度、主角埼玉的強大,以及對戰鬥場面的稱讚。事實上,這些文章無一不令我閱讀時皺起眉頭。我不會說《一拳超人》沒有深度、埼玉沒有魅力或者動作場面不出色。但顯然,九成的文章都搞錯了作品的本質。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灰與幻想的格林姆迦爾》:被忽略的人們


2016年冬番(一月)算不上有什麼驚為天人的作品。《為這美好世界獻上祝福!》這部「膠片」倒是大紅大紫。而同一季的另一部「類網遊」作《灰與幻想的格林姆迦爾》雖然節奏緩慢,但似乎有看的人都會給予頗高的評價。

一直以來,由《刀劍神域》帶起的網遊類輕小說(其實以前已經有,只是沒這麼多)群,大多都是談遊戲世界裡的「人生勝利組」。而《灰》的主角們,是另一邊廂的「失敗組」。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網絡隨筆:所謂「評論」


最近跟一名真正寫評論的人合作。結果我被轟得體無完膚,對方只提取了當中某些核心內容,幾乎一字隻都沒放進完稿裡。

說沒受打擊是騙人的。但當中也涉及溝通問題。基本上我從未閱讀過正規評論的範本,也沒仔細詢問對方的要求,結果文章連格式都有問題。有如遭受解體拆卸的大樓,行文結構上的錯位令文章崩潰,文字全部無效。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無彩限的幻影世界》 #8:動漫發展的哀歌


在第一集的「經典」搖乳場面過後,再也沒有人談論京都動畫的《無彩限的幻影世界》(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無彩限》是一部半單元劇,每一集有一個課題,以及對應的幻影。作者貌似很多雜學知識,但目前為止《無彩限》仍然毫無亮點,連賣肉都是半吊子,是繼《境界的彼方》後京都動畫的失準之作。

話雖如此,剛剛的第八話,我看出其與眾不同之處。亮點不在劇情(一如以往地以「派膠」驅逐幻影),而在意象。整話可以說是過去數十年動畫發展史的一個總結。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恐怖殘響》:理性的惡、名字的愛

(這是一年前的舊文)

「理性」是規條、是戒律,是抑制人類如「殺人」等非理性衝動的「第一惡」(Primary Evil)的枷鎖。可是,理性化,將會使人類社會科層化、效益化、量化。結果導致人性的淡化、對個別人類的漠視、人命的低賤、將他人手段化,使人可以出於理性思考「正當地」殺害大量人類,讓理性從此化身成為「第二惡」(Secondary Evil)。雅典娜計劃,正正是日本政府高層為了打破國家低迷的狀況,冷酷地以「理性」執行的「第二惡」,將孤兒集合起來進行藥物和精神開發的人體實驗。在《恐怖殘響》中,我看到對這種「理性的惡」的嘲諷。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和諧》劇場版補充包1.2


其實我主張伊藤計劃的《和諧》直接叫<harmony/>,標題作為一段「原始碼」有它的意義所在。不過暫時看Google的搜尋頻率,仍然是「和諧」佔大多數。

今次的劇場版,顯然做得比《屍者的帝國》好太多。重要內容清晰(但本身難明)之餘,畫面表現STUDIO 4°C也已經盡最大努力。只是原作的ETML格式(純粹的第一人稱)根本無法用動畫完全表現出來,而寫劇本的人沒有將自己換位成伊藤計劃(顯然知識量不足),於是有些關鍵地方被忽略了。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屍者的帝國》讀後感兼劇場版觀後感: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廚藝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末,因「屍者革命」而帶來科技急速進步的時代,還未遇上福爾摩斯的倫敦大學醫學生約翰‧華生在醫學院的屍者化課堂上被凡.赫辛教授相中,以一位情報員的身份前往戰爭中的阿富汗內陸調查傳聞由阿列克塞‧卡拉馬助夫建立的「屍者的帝國」,其後在阿列克塞‧卡拉馬助夫的口中得知「新型屍者」的存在和法蘭肯斯坦所創造的最早的屍者:沙萬(The ONE)還存在,為了找出新型屍者的秘密,約翰‧華生一路追蹤沙萬的足跡前往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和崛起中的美國,最終他將在旅程中發現有關人類和屍者間驚人的真相。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屍者的帝國》原著內容整理



人在死亡時,會失去21克的體重。那是靈魂的重量。《屍者的帝國》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1879年)。世上存在一種技術,可以對死人注入「虛擬靈素」,令死人作為屍者復活,成為勞動力。屍者可以加入各式各樣的外掛程式,使它習得不同技能,適應不同工作。但那始終是「虛擬靈素」,不是真正的靈魂,屍者永遠無法成人。

男主角是《福爾摩斯》裡面的約翰華生,但他還沒畢業,就被《德古拉》的吸血鬼獵人凡.赫辛(Van Helsing)邀請加入由伊莉莎伯女王一世建立的情報機構華辛漢機關,直屬上司是。「M」。「M」既是《007》裡MI6(軍情六處)的經典角色M夫人的上一任,亦是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哥哥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Mycroft Holmes)。故事既有參考史實,亦有參考虛構故事,而故事本身又是虛構。《屍者的帝國》十分巧妙地將各種參考資料揉合成一部莊大的故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