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偵探冰室.劇》序

 


《偵探冰室》系列來到第六彈,今次主題是「戲劇」。縱使參加者都是過去的《偵探冰室》成員,對短篇推理創作已有一定經驗,但幾乎所有作者都表示今次是歷來最難,大部分人更創下了最遲交稿紀錄。



《偵探冰室.劇》每一篇都有改編自的原作劇目。因此,如何將本來很長的原作內容壓縮在一萬五千字以內(不過陳浩基嚴重超字,所以他沒這個煩惱(?))、加入推理元素、加入自己的原創部分,同時要兼顧與原作的互文趣味、推理性趣味、獨立於原作的故事性、讓對原作一無所知的讀者都能夠順利進入故事等,要滿足以上所有條件是一大挑戰,光是能夠完成已經相當不容易。

很多地方的推理作家都發表過將經典作品進行「推理化」改編的創作,像是日本作家蘆邊拓的《紅樓夢殺人事件》以賈寶玉為偵探,偵破發生在大觀園的殺人事件;日本作家北山猛邦的《人魚公主殺人事件》將人魚公主「未能用魔女的匕首殺死王子」的結局更改成「被指控是殺害王子的凶手」,讓安徒生和格林兄弟其中一員擔當偵探為她平反;日本作家野村美月的輕小說系列《文學少女》每一集都以一部文學作品為基礎,解開該事件中的人際關係與各人的想法;日本作家小林泰三的《謀殺愛麗絲》同時存在「現實世界」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仙境世界」,兩個世界互相交錯;台灣作家臥斧的短篇連作《FIX》其中一個故事〈我們與他們〉講述女主角如何借用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科幻小說《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的世界觀創作出推理故事;陳浩基的《魔笛:童話推理事件簿》收錄了改編自《傑克與豌豆》(Jack and the Beanstalk)、《藍鬍子》(La Barbe bleue)跟《花衣魔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的三篇推理探案。

這類「推理化」改編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手法: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2023年回顧

攝於九月黑色暴雨期間赴台



總覺得2023年看到特別多年度回顧,可能因為大部分人類活動都已經恢復正常。

這年感覺和以往相當不同。除了終於出版個人單著,我還以推理作家或評論人的身份跟很多人交流。從讀書會、講座、對談、訪問、授課、電台錄音、Podcast、組織聚會到YouTube影片,甚至私下約見的飯局也是歷來最多,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出門,密度前所未見,還因此認識了很多人,反映這身份在生活中佔的比重已越來越大。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首部長篇犯罪推理小說《千禧黑夜》的創作心得


《千禧黑夜》是我第一部只有一個作者名字的小說,為個人叫座力的首個試煉。坦白說不擔心是騙人的。只是比起純粹無人問津,我更怕因未能損平而為出版社添麻煩。

可是我一直抱有信念:無論任何種類的寫作,作者都很難控制最終會有多少人讀過。作者能夠完全控制的只有內容,當讀者真的拿起來認真讀時,他們會讀到什麼?好不好看?是否有新鮮感?有從中得著嗎?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偵探冰室.食》序

 

多名作者參與的短篇小說合集有一段時間被認為是賣不出去的出版形式。當時的讀者不但偏好個人單著,更偏好長篇小說。因此籌備多人合著總是困難重重,不但風險高、每位作者分到的版稅不多、編輯工作繁重,一旦失敗更同時連累多人。不少合集企劃胎死腹中,有的則只能以同人誌方式出版。所以在二○一九年幾位推理作者商量推出香港推理短篇合集(當時仍未決定叫「偵探冰室」)時,大家也是抱持著「試水溫」的心態,早就做好一本完結的心理準備。


相當幸運地,《偵探冰室》系列不但成功吸引一定數量的讀者,也順利保持每年一本的出版頻率,如今已來到第五彈。在此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厚愛。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無盡攻殿》小說作者序

 

故事簡介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基於一個長生不老的傳說取得兩顆夜明珠。她吸收藍明珠的靈氣,成功恢復青春,自號「永帝」正式登基。慈禧還安排年幼的溥儀吸收紅明珠,結果溥儀當場身亡,同時獲得帶著前世記憶的無限轉世能力,這一切卻不被慈禧所知。

一百年後,永生能源佔據了全世界,慈禧手執控制任何人類能源上的生死大權。

夜明珠本是平衡天地循環之物,但慈禧以科技過度開發永生能源,導致世界嚴重污染和能源失衡。

溥儀得知夜明珠背後的真相,希望取回所有夜明珠歸還大地。他不斷攻佔慈禧身處的浮華殿,但不斷經歷失敗、死亡和轉世,仍未能成功。

在此過程中,兩大陣型交涉和對戰,盟友又是否會背叛呢?

溥儀能否成功取回所有夜明珠呢?

這是一個充滿著戰鬥和權力鬥爭的故事,是一個充滿著人性、關於權力、自由和犧牲的故事。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生之虛無、死之恐怖的時間意識起源

2022年4月1日,日本社會學泰斗見田宗介逝世。見田畢生建樹甚多,其中之一是將戰後日本社會以「感覺歷史」劃分為理想的時代、夢的時代與虛構時代三個時期,後來者無論是社會學家大澤真幸還是評論家宇野常寬等人,目前都仍在嘗試討論或修正見田的劃分。除此之外,見田還以筆名「真木悠介」出版一部重要論著《時間的比較社會學》(時間の比較社会学)。

在這部著作中,見田認為現代人活著很空虛但又害怕死亡的矛盾感覺,是源自現代化過程中產生了「時間意識」的改變。這種時間意識並非自有永有,它有其起源。更重要的是,這無關時間的客觀性質,而是現代社會的「理性化結構」所造成。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後科技奇異點太空歌劇的時空想像

  對於科幻作品的流變,有一種非常普遍的印象:從太空歌劇(space opera)到賽博龐克(cyberpunk)。英美科幻小說黃金年代的三大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和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是前者的代表,而菲利普.K.狄克(Phillip K. Dick)和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等則是後者的代表。在這兩群作家之間,科幻小說彷彿發生了不可逆的題材轉向:故事舞台從遙遠未來且無遠弗屆的外太空,縮減至只有數十到一百年後的近未來、在地球上真假難分的人工虛擬空間。

 

這印象並不符事實,賽博龐克運動以後仍然有大量太空歌劇作品,像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和丹.西蒙斯(Dan Simmons)的《海柏利昂詩篇》(The Hyperion Cantos),近年阿卡蒂.馬婷(Arkady Martine)的處女作《名為帝國的記憶》(A Memory Called Empire)亦在2020年獲得了雨果獎。事實上,一些參與過賽博龐克運動的作家後來亦有創作太空歌劇題材。本文將介紹當中其中一名作家弗諾.文奇(Vernor Vinge)以及他同時包含太空歌劇、賽博龐克以及科技奇異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元素的長篇科幻小說系列「意識界區三部曲」(The Zones of Thought Trilogy)。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