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Steins;Gate》觀後感

《CHAOS;HEAD》之後,5pb.與Nitro+合作企劃的「科學系列」冒險遊戲(ADV)的第二作:假想科學ADV。《Steins;Gate》的名稱由來自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此故事中也涉及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的物理學要素。

《Steins;Gate》與《CHAOS;HEAD》共有世界觀,舞台則從澀谷轉到了秋葉原。故事發生在《CHAOS;HEAD》之後1年,通過向過去發送電子郵件的裝置,本作主人公岡部倫太郎承擔著對於人類未來的抉擇。

Fami通賞2009優秀賞受獎作品。









故事開始於2010年7月28日,「未來道具研究所」社團的兩人,岡部倫太郎和椎名真由里去秋葉原廣播會館參加中鉢博士的時間旅行理論發表會,見到了年僅18歲就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的天才少女牧瀨紅莉栖。發表會結束不久後,在會館8樓深處,岡部發現了倒在血泊中的紅莉栖。驚慌失措的他帶著真由里立刻離開會館,給社團另一成員橋田至發送了一條電子郵件告知這一事件。然而發送後的瞬間,岡部愕然發現街道人群消失,廣播會館及周圍早已因不明人造衛星墜落緣故被封鎖了,沒有人記得他所經歷的事件。

數小時後,岡部和阿至在大學講習現場再次遇見了紅莉栖,引發一陣騷亂。對岡部所說的話感到興趣而至「未來道具研究所」的紅莉栖偶然見到了岡部他們進行的實驗,一連串研究發現岡部發送的電子郵件在一周前被收到!「未來道具研究所」研製的未來道具8號「電話微波爐(暫定)」竟然具備著將電子郵件發送到過去這一時間機器的功能。此時,岡部他們還不知道,這一發明,和他那封送到過去的電子郵件,已經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未來……




由於動畫版級原作都都有看,所以以下的評論將會是兩者一起作評價,當然也會有兩者之間的比較。
(以下不排除有劇透,慎入)









真的開始才發現這作品難以評價的地方實在太多,一時間無從入手。但是決定了的事就要做,基於這個原則,我會嘗試去努力。

毫無疑問,《Steins;Gate》是一部很重商業味道的作品。超王道的人設(天然呆、無口、傲嬌)、近年流行的現實取景(相信京都動畫是帶起熱潮的幕後黑手)、大量宅文化(因為觀眾很多都是這邊的人)、惡搞內容以及無限輪迴(最近聞名於世的是小圓吧...)。下重本的地方則是作畫、背景音樂和3D特效。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Steins;Gate》都是一部「錢味很重」的作品。

而單從商業角度考慮,《Steins;Gate》的確十分成功。既取得Fami通賞優秀賞,又有極高的銷量,在評價方面更是取得怪物級的分數。甚至有人主張它是一部劃時代的SF冒險作品,超越了已倒閉的遊戲公司KID2002年出品的經典《Ever17 -the out of infinity-》的神作。

而作為《Ever17》黨的我,當然不會同意以上的主張。兩者實在差太遠了!《Steins;Gate》是一部單線向故事,除TRUE END以外的結局都是從主線分支出來的「中轉站」;而《Ever17》則有五條故事線,卻居然能夠在最後一條線中把所有線的內容「合體」,把從前埋下的所有伏筆昇華到極點的超「神」(抱歉我找不到別的字形容了)作品。很可惜《Ever17》是「動畫化不可能」的作品,令不少沒接觸過ACGN中G的人對此一無所知。擁有能改編成動畫的相容性或許就是《Steins;Gate》比它唯一優勝的地方吧。......抱歉,有點偏離主題了,這次的主角應該是《Steins;Gate》才對。

為方便說明,我先把作品分拆為幾個方面去分析吧。

人設:

正如上述所說,《Steins;Gate》的人設是極之王道,女角的個性全都是近年最流行的屬性。天然呆的青梅竹馬椎名真由理、傲嬌的天才少女(助手)牧瀨紅莉栖、無口的謎之女性(閃光的指壓師)桐生萌郁、偽娘(女角?)漆原琉華、貓娘菲莉斯.喵喵等等。

可是恕我直言,對我而言《Steins;Gate》最失敗的地方就在於女角的人設。整體來說,雖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個角色的「屬性」,卻顯得平板公式化。真由理的天然完全沒魅力可言,在原作裡根本就是用來拖慢故事進度(說話慢得要死,我上了個廁所回來她也還沒說完一句話);助手的傲嬌更是有著「搬字過紙」般的生硬感。話雖如此,她們也是有最低限度的「人性化」,而不是純粹用模子打出來的「死人一個」。加上男主角怪異行為的襯托,女性角色也並非完全沒有看點。

而出乎意料的是,《Steins;Gate》在男設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面貌。男主角岡部倫太郎是個有著大言不慚個性和無邊無際的妄想的中二病少年,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件或遭到反駁時就會虛張聲勢,在同伴之中以獨特的方式盡力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同時又具有比常人要豐富的知識(是LABMEM中少數能跟得上助手說話的人)。當然他最引人注目的功績,就是為身邊的每個人改了很多特別的綽號。像是「閃光的指壓師(shinning finger)」、「助手」、「Christina」、「The zombie」、「土豪十七」、「Neler」、「打工戰士」等等,使得觀眾比起真名更加記得她們的綽號。不過,我覺得岡部倫太郎根本不是真正的中二病,一是他對自己的妄想有自知之名,二來他每次中二病發時其實都是想掩飾什麼而已。說得直接點,他其實是「中二型的傲嬌」,這個組合十分有趣。

至於另一名主要的男角:橋田至(桶子)則是個喜歡談及色情話題的電腦宅。老實說我覺得桶子的人設雖然獨樹一格,也覺有趣,可是不論是原作或動畫版,他的「變態」都好像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每次都只是隨口說說,連表情起伏都甚少,這一點實屬可惜。

整體而言,《Steins;Gate》的男角人設算是十分優秀,沒有當下經常見到的「人渣」、「遲鈍」、「廢柴」之感。

我個人認為,《Steins;Gate》吸引人之處在於它有著「為宅文化作出平反」的主張。故事談及的是世界大事、複雜抽象的科學理論、儀器和電腦系統。如果沒有「超級廚客」桶子和「天才少女」助手兩人來撐場,故事根本無法成立。至於他們為何有著如此的技倆,正正因為他們對該個領域有著超乎常人的投入感和興趣。「電腦宅」與「科學宅」都是故事不可缺的部分。作為中二病的男主角也擁有普通人不具備的知識量,在日常雖然是很冷門,可是當「時機一到」就能大派用場。而這是間接地發出「宅沒有問題!」的訊息,是令作為御宅族的觀眾連連點頭的一大元素。

世界觀、劇情:

由於《Steins;Gate》的世界觀和劇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下將會合拼說明。《Steins;Gate》的世界觀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眼見到的」(場景、社會),一個是「眼見不到的」(理論、邏輯)。

而「眼見到的」也可分為兩部分。先是從現實抽取的部分,另外則是虛構的部分。不少虛構的部分都是從寫實的部分的延伸,如SERN(CERN,歐洲核子研究協會)、John Tutor、秋葉原、IBN5100、@ch(2ch),全部都是現實裡面真實存在的「個案」。《Steins;Gate》直接拿出CERN的LHC來搞時間旅行,以黑洞、LIFTER等等科學理論來進行說明。至於以John Titor的事跡加入故事之中更是史無前例的創新。把這個「隱藏身份」加入角色當中,也透過這個人來進行時間理論及時間觀的說明,更以寫實的方式引發觀眾的共鳴感,這個做法十分聰明。《Steins;Gate》會這麼受歡迎,部分原因是其寫實元素成功帶出趣味性,也令「做過」的觀眾更加投入於故事之中。

不過說句公道話。假如真的想仔細研究《Steins;Gate》裡面關於時間旅行的理論是否可行,答案自然是不可行的。事實上,已經不少觀眾在研究過後知道《Steins;Gate》的設定出現了不少跟現代物理學大相逕庭的地方。而相信不少人也發現到,《Steins;Gate》裡面只有解釋過時間跳躍裝置電話烤箱(暫定)的原理,關於John Titor乘坐的時光機的原理可是隻字沒提。與其說是沒提,不如說是作者回避了這方面的說明。理由有兩個。第一:《Steins;Gate》為了令故事的邏輯完整,十分盡力地迴避時間旅行引起的時間悖論(Time Paradox),而物質上的時間旅行實在太容易引起了。第二:那是來自未來的科技,而現代也的確無法說明,如果作者能做得到,那他就不需要用故事進行腦補,而是真的造得出一台時光機了。

因此,仔細想想這也是當然的,在現實還沒能實現時間旅行的情況下想一個關於時間旅行的故事,故事難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現實偏離」。想要完全合理,就得等現實也出現時間旅行技術才行,可是假如時間旅行已經實現,那麼這類故事也已經沒有什麼好寫了,陷入這個兩難的局面,會出現這種扭曲也是正常的。而這些都不是故事的重點。正如某位觀眾所指:「《Steins;Gate》、《Ever17》等幻想科學的作品中用作自圓其說的理論都是鬼扯的,這些「偽理論」延伸出來的邏輯才是硬核。」我們該欣賞的,是作者以這些「鬼扯理論」為前提下衍生的劇情的合理性、意外性、精密性等等的水準。如果想討論理論的可行性,那應該找科學家,而不是作家的作品進行討論。

現在將談及理論層面的世界觀,也是《Steins;Gate》最引入人勝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部分。

劇情前半部分的主要理論是「蝴蝶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以蝴蝶拍動翅膀的微弱力量作比喻,指出一個很微小的行為可以引發很大的連鎖效應,最後令世界產生劇變的理論。在《Steins;Gate》裡頭,這個理論得到非常充分的發揮。故事中的角色把手機電郵(簡稱D-MAIL)發送到過去,從而使過去發生巨大的改變,使得連現在也改寫了。這個運用最聰明的地方在於自由度很大,由於蝴蝶效應也說明了一件事的因果並非看起來那麼直接,那麼一個電郵引起的「結果」到底跟電郵本身多麼不相干也沒有人能找碴。這個世界觀構造讓作者想令「故事」發生什麼變化都可以,把男性變成女性、把秋葉原變成純電器街、把死人弄成復活。再加上有「取消」D-MAIL的方法,結果還是會變回來,所以基本上作者根本就「想怎樣就怎樣」。這個有很高的彈性,同時又能討「世界系」觀眾歡心的設定,雖然跟幾年前的電影《蝴蝶效應》有著不少雷同之處,但也實在不得不佩服經過無限輪迴系列洗禮的原案者志倉千代丸的構想。

至於後半部分,劇情裡則經John Titor的口提出了環繞整個故事的核心理論,也是《Steins;Gate》的虛構成份最高的部分:世界線收束理論。

世界線收束理論是結合了多個理論而成,包括因果律、多重宇宙論、量子論等等。簡單來說,世界是由無數的因果的形成的洪流,只改變其中一個水份子的動向,那個改變也會被其他因果「浸沒」,導回原本注定的結果。可以把世界想像成是由一個「因」(起點),無數的「過程」(路線)和唯一的「果」形成的,從「起點」分支出來的「世界線」,最後是會向唯一的終點「收束」。所以如果變化過於微小,最後也只會過程不同,結果還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當真由理注定會被殺害時,不管岡部倫太郎回到過去多少次都無法救活她,這就是故事中段出現的「絕望無限輪迴」。

相信看到這裡,已經有不少人注意到整個世界觀最具爭議的「BUG」了。沒錯,就是「蝴蝶效應」跟「世界線收束理論」互相矛盾的部分:既然一個小變動可以引起很大的變化,為何「命運」又會注定了?

其實以宏觀看來,蝴蝶效應跟世界線收束理論並沒有太大的衝突。蝴蝶效應已經很清楚地帶出,因果並非看起來那麼表面,那麼,以岡部倫太郎那麼「膚淺」的方法去救真由理,當然是有可能不成功。因為導致她的死的「因」並非只有被殺的瞬間,而是更為久遠、看似不相干的事引起的結果。說不定每次他的拯救行動,改變的都是其他的因果,而不是真由理的死。何況岡部倫太郎能夠進行時間跳躍的範圍是兩天,實在太短了。就像一個角度近看的話可能沒什麼特別,把角度加長之後看起來變化就很大一樣。這就是時間跳躍跟D-MAIL的分別。因為D-MAIL的確是引發事變的起因,取消掉就能直接解決問題了。當然我也不敢說當中完全沒有矛盾,但是也不是一些人想像中那麼「強烈」。因此,雖然《Steins;Gate》並非完全沒有BUG(而且還越找越多),但是最大的矛盾點並不在這裡。

動畫與原作的分野:

《Steins;Gate》有不少原作黨認為動畫的重現度不夠。但我覺得劇情方面還算合格,當然改編出現的扭曲也在所難免,最大問題在於「重點的強調」不夠好。其中一個地方,就是5W1H的「WHEN」,也就是「事發的時間」。因為故事中不斷進行時間跳躍,每一段劇情的發生時間其實十分重要,可是動畫這方面就做得十分平淡,每次跳躍都只用一個極為單調的計時器顯示,而且不到三秒,令觀眾根本不知道那時是何時,時間方面原作是十分強調的。

不過,動畫也有較好的地方。比如岡部倫太郎三翻四次回到過去想避開真由理的死時,為了帶出他的徒勞無功及輪迴的絕望感,那段拯救行動在原作拖得十分長,但也太長了。而動畫版明顯縮減了很多,令故事節奏變得明快起來,這點頗為可取。

至於技術上方面,原作就是遠勝於動畫的了,比如背景音樂,由於志倉千代丸本身就是音樂人,原作這方面的水準造得極高,完全沒話說。可是回看動畫,背景音樂毫不突出,也不少「靜音時間」,第一話帶出懸疑感應該要配上配樂,可是動畫前半部都是「靜悄悄」的,令人感覺十分空洞,看到勁爆場面時震撼感也下降了不少。

結局:

在故事的最後,岡部倫太郎透過取消D-MAIL來令將世界導回正軌,最後迎來的卻是「極究的選擇」:真由理和助手的二選一。「兩個只能活一個」的狀況,就跟媽媽和女朋友一同掉進海裡,手上只有一個水泡的兩難式是相同的道理。感覺之前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為了這個最後的選擇而鋪排的。

最後的解決方法,是透過十五年後拯救助手失敗的岡部倫太郎發給自己的D-MAIL引發的「蝴蝶效應」,利用因果律的空隙,最後成功救起紅利栖。這是結合了時間旅行和D-MAIL的操控,控制了因果律以及蝴蝶效應的「動向」,以「欺騙世界」為名義進出時間修改,把世界導向沒有注定未來的世界線「命運石之門」(Steins;Gate),至於這個世界線當然也是作者「說有就有」的部分,自然是不評價了。

這裡就是幻想科學冒險故事的最終重頭戲:以虛構理論引發的邏輯遊戲。在「不改變過去的情況下,把「結果」改變。」到這裡,其實整個故事的因果已經不止是單一的世界線裡面的因果那麼簡單,而是把岡部倫太郎的時間跳躍也當成因果的一部分,並利用當中的漏洞,製迼出一個假死狀態,令過去的因果得已成立,救起原本救不起的牧瀨紅利栖。

在這裡,相信會有人問到「那麼岡部倫太郎身處的世界線裡,紅利栖死掉的事實已經被他以外的人證實了,這個因果又如何做掉啊?」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至於為什麼,那是因為雖然在那個世界裡她的死的確是注定,可是即使岡部倫太郎改變了過去,也不會令這個世界線裡的事實改變,只是跳到另一條世界線去而已。岡部倫太郎的「OPERATION SKULD」正是一個針對自己的READING STEINER能力定造出來的。最後更出於岡部倫太郎的隨機應變,利用世界線收束理論:十五年後的自己發得了D-MAIL,也就是說不管如何傷害自己也不會死,於是就利用自己的血來冒充助手的血,成功「欺騙最初的自己」。

而這裡也有一個有趣的部分。岡部倫太郎關於「機關」的妄想、「命運石之門的選擇」、「引用北歐神話的計劃名」的中二病習慣到了未來全部成真,他的妄想全部都成為伏筆。這個「伏線昇華」的確達到了一定水準,令人感到欽佩。

當然,這裡也有著一個很大的BUG位,就是第二度返回過去的岡部倫太郎並沒有撞見第一次返回過去的自己。這一點似乎因為不少人的反映,因此官方有針對這個矛盾點作出解釋,但這也反映出作品並非十分完整,實在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地方。

不得不提,動畫版的這一幕的確令人感到遺憾,十五年後的岡部倫太郎在D-MAIL裡的話並沒有指明整個計劃的要點,也沒有展現原作裡出現的霸氣,使得重要部分解釋得不明不白。

好像把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明和解決DEBUG方面呢。但是這裡還得做一個總結。《Steins;Gate》確實是一部非常傑出、有趣、在商業層面也十分成功的作品。可是沙石的確是不少,理論方面也因為不夠清楚、不夠淺白而令人覺得不嚴謹(其實的確不是很嚴謹)、矛盾多和令不喜歡看複雜理論的人頭昏腦脹(又要把《Ever17》推出來了,就算是沒有科學功底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的)。人設更是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不過,它也只是幻想科學系列的第二作(雖然《Ever17》也是無限輪迴系列的第二作,而它神了),說不定是為未來更具水準的作品鋪路。假如真的如此,那它的確可以說是ACGN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