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後科技奇異點太空歌劇的時空想像

  對於科幻作品的流變,有一種非常普遍的印象:從太空歌劇(space opera)到賽博龐克(cyberpunk)。英美科幻小說黃金年代的三大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和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是前者的代表,而菲利普.K.狄克(Phillip K. Dick)和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等則是後者的代表。在這兩群作家之間,科幻小說彷彿發生了不可逆的題材轉向:故事舞台從遙遠未來且無遠弗屆的外太空,縮減至只有數十到一百年後的近未來、在地球上真假難分的人工虛擬空間。

 

這印象並不符事實,賽博龐克運動以後仍然有大量太空歌劇作品,像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和丹.西蒙斯(Dan Simmons)的《海柏利昂詩篇》(The Hyperion Cantos),近年阿卡蒂.馬婷(Arkady Martine)的處女作《名為帝國的記憶》(A Memory Called Empire)亦在2020年獲得了雨果獎。事實上,一些參與過賽博龐克運動的作家後來亦有創作太空歌劇題材。本文將介紹當中其中一名作家弗諾.文奇(Vernor Vinge)以及他同時包含太空歌劇、賽博龐克以及科技奇異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元素的長篇科幻小說系列「意識界區三部曲」(The Zones of Thought Trilogy)。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