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網絡隨筆:所謂「評論」


最近跟一名真正寫評論的人合作。結果我被轟得體無完膚,對方只提取了當中某些核心內容,幾乎一字隻都沒放進完稿裡。

說沒受打擊是騙人的。但當中也涉及溝通問題。基本上我從未閱讀過正規評論的範本,也沒仔細詢問對方的要求,結果文章連格式都有問題。有如遭受解體拆卸的大樓,行文結構上的錯位令文章崩潰,文字全部無效。




最近我在自己文章的點擊率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網絡使用者想要「意見」多於「資訊」。我的<《屍者的帝國》原著內容整理>滿足了劇場版觀眾的「需求」,更因為一些意見領袖分享而頗受歡迎。不過,隨後我再加了一篇<《屍者的帝國》讀後感兼劇場版觀後感>,一開始沒受太多注目。但漸漸地,它的有機增長(Organic Growth)居然大幅拋離上一篇。<內容整理>是資訊;<讀後感兼劇場版觀後感>是意見。兩者圍繞同一部作品,結果後者較受歡迎。原來使用者想知道的不是事實,而是別人怎麼想、是否跟自己一樣。簡單來說,他們在尋找認同,或者尋找參考材料。

當然,這現象不止那麼簡單。任何內容,經過多次傳遞之後就會損壞、扭曲。我一直很納悶,明明網絡留言不像現實對話般不能NG,可以反思許久才動手打出來,但大部分人對於命名和行文意思的拿捏依舊很隨便。無數次轉述後「某某說《屍者的帝國》很爛」會變成「《屍者的帝國》很爛」。「意見」自動變成「資訊」。不過,即使再曲解,「《屍者的帝國》很爛」仍舊是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而非事實判斷(Fact Judgement)。所以它作為尋找認同感的功能並未消去,但省去了確認的功夫,真是有夠方便的。

這就是為何網絡上的所謂「作品評論」那麼有市場。有些人生怕中伏,看一部作品前會先搜尋網上的評價,正評多的話就會去看;有些人看完某部後很喜歡或很討厭,就會搜尋網上的相應的評價增加自信。他們想找的不是「評論」,只是其他人的「意見」罷了。什麼分鏡,什麼演出,什麼伏筆,什麼深度,什麼起承轉合......現在幾乎只要背誦這些術語,全部擠進文章裡,就可以將原本的主觀思想客觀化,寫成一篇「作品評論」。

對我來說,「評論」二字是很有重量的。它具更嚴謹和精密的內容,大致分為「文本分析或文藝批評」和「社會學分析」兩類。這類文章志在從文化中尋找新的想像力和勾勒社會現象,而非給予讀者認同感。因此,我從不把自己的文章稱為「評論」。它們或許有對作品進行結構性分析,或許有邏輯理路,但也充其量只是「感想」,離「評論」還差得遠。我如此堅持兩者的分別,也許會有人覺得我在鑽牛角尖。不過,我的個性就是會認真看待「命名和行文意思的拿捏」,沒辦法。

一直以來,我的文章是很「網絡式」的。所謂「網絡式」文章,是指「意見大於資訊」。我一向先有靈感,再將靈感具體化寫成文章。我以最易懂的方式表達所想,有時簡短是美,有時不惜寫得超長。而當出現較為複雜的論述,比如社會結構、涉及哲學的主題、某種技術理論,我會加上他人的理論(資訊)試圖將要點勾劃出來。也就是說,「資訊」只是我表達「意見」的工具罷了。

這種寫作風格,一旦寫以他人學說為基礎、以及牽涉社會事實和創作歷史的「外在分析」(Extrinsic Analysis),也就是「正規評論」時,就顯得不倫不類。因為每一段「意見」和「資訊」混在一起,令人混淆不清。也有會把他人學說過於斷章取義,破壞原文間的嚴謹論證,即使有所整理,讀者也會因為內容太分散而跟不上。這樣的評論,只屬下品。

有個問題很值得思考:正宗評論有人看嗎?香港這片文化沙漠,文本分析或文藝批評是小眾的玩意;對其他國家的作品進行社會學分析,寫出的內容八成都不適用於香港。對此,我認為與其判斷有沒有人看,不如先寫出來看看吧。如果連成品都沒生出來,又怎可能會有人看呢?反正網絡世界這麼龐大,發佈的方法多的是,幾乎沒有成本可言,試試也無妨。

我不知道下次挑戰評論會是何時。確實,我對於網絡上公式化的所謂「評論」感到厭倦,也對自己同樣只能寫出這種水平的感想感到焦慮。但風格不一定只有一種,即使我真的再寫評論,大概也不會停止寫感想吧。

相關文章:

網絡隨筆:一般感受2.0

15 則留言:

  1. 文章某些段落跟我在某篇的留言感覺似乎有些似曾相似,大大也不用太過在意,雖然不多,還是還是有一些讀者喜歡你的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不是因為讀者少而煩惱,比較像是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吧

      刪除
    2. 其實讀者的數量早就超出了我的預期~

      刪除
  2. 動畫寫正宗評論,殺雞用牛刀?

    我寫動畫評論時,除了好看不好看的意見外,找一個重點出擊,拋下書包引用些哲學或社會學理論,咁就可以下扮高深了。若果套動畫有什麼中心思想,咁就容易寫好多,不論是正方或反方,選一邊便可。始終寫哲學比寫藝術容易,不那麼虛無縹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似乎你是同意我「正宗評論」的定義啊......只是覺得沒必要寫吧?

      刪除
  3. 我喜歡把自己喜愛的作品用文章方式去分享和推坑好像比較有趣。
    寫出了有深度的評論,而然沒有幾個人能看個懂😭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來你對自己的文章很有自信

      請務必讓我拜讀

      刪除
  4. >這類文章志在從文化中尋找新的想像力和勾勒社會現象
    關於這一點,我在寫文章時也會感到疑惑(雖然很少寫)
    和日本的ACG作品有所關連的社會現象到底是否適合香港呢?(畢竟context不同)
    可是有時也會聯想到香港一些類似的現象,到底要怎樣扣連作品討論這些社會現象才好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先別論本地的同人製作,在談論作品時,要知道這作品根本不是在香港出產的,作者連知不知道香港是哪裡都是個疑問

      以香港的方式硬套,自然就會是上綱上線

      有些現象當然是全球化的(例如網絡空間出現部落化、虛實交錯、資訊爆炸、固有社會分類方式崩解等等),同時在日本和香港發生

      不過這些現象並非全部,

      我不會抗拒將香港時事套於作品上,不過我個人的作法,會傾向是「以香港為事例方便大家理解作品」,而不是將作品裡的意念「當成在表達某種香港的現象」

      日本和香港具有不同的社會結構這一個意識要十分清楚

      例子之一:ACG這稱呼在日本就不曾出現過,這種分類意識不會影響日本的次文化創作方向

      刪除
  5. 你好,第一次拜讀閣下的網誌。閣下文章主題有趣,見解也很有深度。在網絡上實在很少有從哲學或社會學角度去嚴謹分析動漫主題的。請萬萬不要氣餒,深入的討論一向都是小眾的,有感而發,言之有物的文章才會引起共嗚,也是文字本身的價值所在。如果不打算以寫這種評論維生,實在無需顧慮太多,順心而寫便是。

    在網絡上很多人寫動漫感想或評論不過就在評價「好看」和「不好看」而已,但如果動漫不單是純粹的娛樂而是有其藝術的價值,那他們的主題也能提供嚴肅討論的空間。其實我覺得有時也可以嘗試「本末倒置」一下,不是以學術去評論作品,而是以作品去討論學術。以動漫作品作為引子去討論一些哲學概念也是蠻有趣的方法。

    期待拜讀你以後的作品!

    回覆刪除
  6. 无意中搜《虐杀器官》发现这个博客。文采和思想都很好。意外发现很多作者看的东西,自己也曾看过。可能因为自己看动漫太多,看书太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什么。
    说一个例子,B站很多up主虽不关注,他们也会对一篇作品进行评价,做成视频上传到网站,看的人更多也是寻求理解和方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先感謝,我想,中文圈的動漫創作風氣始終不太行,連角川的小說獎也停辦了,最終也只有「討論」

      那麼,如果連「討論」的水平也不提升一下,這條路是很難行的

      刪除
  7. 請問能否推薦一些學習資料講述一下文藝評論這個水坑?
    想拜讀學習一下,規範自己的行文。
    感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首先要聲明我並不是文藝評論的料子,我寫的全都是觀後感

      文藝評論的材料其實很多,比如一些文學理論的入門書都可以看看

      每一個類型、每一種題材、每一種媒體都有它的批評方式,我個人並沒有特別推薦哪一些資料可以同時兼顧所有種類

      如果是日本次文化評論,可以看看福島亮大、宇野常寬、東浩紀、齋藤環等人的文章和書

      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