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記憶管理局》作者的話

(原刊於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官網)

我已經在港版後記、台版後記、讀墨訪問等不同地方談論過《記憶管理局》這部作品,接下來2月7日還有一場由作家劉芷妤主持的新書分享會。我討厭重覆相同的說話,況且一部內容足夠豐富的作品應該不至於每個場合都只有同一番話可以講吧(爆)。今次收到協會邀請聊聊本作,我會盡可能講一些其他地方都未有提及的「內幕」。



推理與遊戲:兩種突顯科幻「不可能性」的手段

過去我曾說過,我的推理啟蒙是林斯諺的《冰鏡莊殺人事件》。可是好像從沒說過,我的科幻啟蒙同樣是一部推理作品——有聲小說遊戲《Ever17 -the out of infinity-》。因為這樣,我的科幻書寫從一開始就跟推理和遊戲脫不了關係。

《記憶管理局》開首「三種不死」的說法就是來自《Ever17》。第二階段曾出現以「All-Ice」為名的超級電腦「愛麗絲」,這是在致敬《Ever17》編劇打越鋼太郎離開KIDS後在Spike Chunsoft推出的遊戲《極限脫出 9小時9人9扇門》。結尾傑克森關於小說人稱的討論,亦是發想自《Ever17》一個關鍵的詭計。

有人覺得《記憶管理局》屬於科幻推理,我自己傾向視它為運用不少推理創作技巧的科幻故事。雖然此作埋藏了不少謎團,並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逐一解開,也有利用視角進行誤導的詭計,可是除去敘事效果,推理的「可能性推演」終歸是用來突顯科幻的「不可能性」(魔法性?)。比如在第二階段曾出現密室殺人的佈局,最終是沒有符合推理小說審美的解答。因為讀者早已明白根本不用再解釋,凶手就是厲害到可以不留痕跡地解開所有門鎖。正如瀟湘神在書評〈無孔不入的科技,只會帶來「惡」嗎?──讀《記憶管理局》〉中指出:「強大的科技能打通一切隔閡,這本身就接近暴力。」看似不可能的密室謎團,只是用來襯托出那個天才壓倒性的「暴力」。

另外,已經有讀者指出《記憶管理局》好些戰鬥場面有在打電動的感覺。除了第一階段直接出現遊戲,第二階段拿槍擊殺逼近的機器人確實很像FPS(第一身射擊)遊戲,至於第三階段也有個地方很像不停消滅大量迎面撲過來的殭屍的電玩遊戲如《惡靈古堡》。「遊戲感」亦是另一種突顯科幻「不可能性」的想像方式,因為可以借用它來描繪「規格外」的肉體與知覺。我們會把強得離譜的角色形容為「開外掛」,指的就是他們就像在打電動時使用了官方系統以外的犯規手段去提升戰力。在第二階段那個類似FPS的場景,槍手就如在遊戲系統上加添了透視眼與預測敵人逼近的外掛程式,因此百發百中。

結局的三個版本

我在港台兩版的後記中都有提過,現在的結局是在參考過陳浩基的意見之後完成的。可是可能連陳浩基都不知道,《記憶管理局》在他於2017年讀到以前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的結局。

原初版本結局比2017年版和現在的版本都要短,最後一幕就是主角群是坐在快餐店裡聊天,某個人並沒有現身。在2017年參加第一屆天行小說賞時,我覺得好像差了點什麼,於是加寫了一個「黑暗版」結局,在收尾部分增添另一層未解的黑幕。可是陳浩基看完之後覺得這結局與前面的情緒反差太大,導致餘韻很差(他還特別舉大衛.芬奇的黑歷史《異形3》為例XD)。於是我後來把「黑暗版」結局拿掉,並加寫成現在這副模樣。

反覆改寫結局的漫長過程說不定是我過去最珍貴的寫作磨練。對很多創作者來講,結局通常是最少機會去練習的部分,光是能寫完已經很不容易,還哪來心力去琢磨結局呢?而正因為當時我仍未出道,反倒可以奢侈地一再修改同一部作品。

關於書名

雖然很早就決定叫「記憶管理局」,但其實我一直糾結要不要改名。總覺得太直接,而且令故事的想像侷限在一個組織裡面。何況它未能帶出故事的另一核心設定「奇異點科技」。

其中一個候選書名是「阿卡西的耳目」,讀過故事的大概會覺得它頗合適。尼歐市所有人的記憶都會在「阿卡西」備份,因而任何人都是壓制犯罪活動的監視鏡頭(耳目),而且主角們是視聽課的成員,「目」和「耳」也有「視」和「聽」的意味。可是「阿卡西的耳目」乍看之下恐怕會誤以為它是真的在談論「阿卡西紀錄」的神智學書籍,雖然可能有助提高銷量(?),但總覺得會接觸到錯誤的讀者群,於是還是放棄了。

另一個我只會當成冷笑話,但一想就想了十年的候選書名是「混淆視聽」,因為整個故事根本就是在講視聽課被敵人耍得團團轉。

後來還想了好幾個,但始終沒有更好的,所以最終還是回到「記憶管理局」。不過也因為這樣,港版和台版的設計師都不約而同地順手設計出兩種很有風格的記憶管理局標誌,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原創性追求的解脫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作品缺乏原創性的問題感到十分苦惱。每次去讀自己的作品,都總覺覺得是「把N部作品混在一起的大雜燴」,充滿前人的影子,彷彿只能當別人的模仿者。過去會使用Faker這個網名,就是對自己筆下缺乏原創性的一種自嘲。

可是在創作《記憶管理局》期間,我發現只要「大雜燴」到某個程度,作品會開始自然而然地產生出只屬於它的新東西。比起無中生有的創意,我的能力似乎更傾向是在已有的事物中尋找全新的連結方式。雖然代價是長期保持著很大的閱讀量,但經過這部作品,我總算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模式。


《記憶管理局》並沒有「寫了足足十年!」那麼誇張,它被晾在一邊的時間遠比動筆的時間長很多。可是它確實經歷了十年的時光,也是我早期創作中起起落落的一個印記,希望大家會喜歡。


台版:
實體書
博客來:https://bit.ly/40cn9V6
誠品:https://bit.ly/3VV0KJ
momo:https://bit.ly/49ZSzBp
金石堂:https://bit.ly/3DCCrde
讀冊:https://bit.ly/3W0lKia

電子書
Readmoo:https://moo.im/a/08bcJL
KOBO:https://r10.to/hNTfyG
Pubu電子書:https://bit.ly/3VXv4Dg
誠品電子書:https://bit.ly/3DttClY
UDN電子書:https://bit.ly/3DBYW1Q

港版:
實體書
星夜出版:https://www.starrynight.com.hk/books/70

電子書
Readmoo:https://moo.im/a/06yDKR
KOBO:https://www.kobo.com/hk/zh/ebook/j_tKTDdYdT2YMLUip_5sQA
Google Play: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LakXEQAAQBAJ&PAffiliateID=1101l9e3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