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harmony/>:被溫柔勒住脖子的感覺

這身體、這乳房、這臀部、這子宮,全都是我的。 
難道不是嗎? 
我們的生命變為共有之物……所以我們非‧死‧不‧可。 
西元2019年,人類理性最薄弱的一年,核彈在各地爆發,全世界的人類皆遭癌症侵襲。「生府」取代政府、精密至極的健康監控系統「Watchme」應運而生,迎來最祥和美好的烏托邦世界——疾病消失,個人的身體成為共有資源,所有人都健康長壽、和平友愛。 


三名少女以她們的生命為代價,對這樣的社會展開終極反抗。十三年後,倖存的敦與希安再度重逢,而危及這個烏托邦世界的陰謀,正拉開序幕。 
二十一世紀初,地球歷經稱為「大災禍」的浩劫,「生府」取代政府,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健康給予最大尊重」為其中心主旨,人的身體不再屬於自己,成為珍貴的公共財產,藉由健康監控系統「WatchMe」與藥物精製系統達到某種類似烏托邦的完美世界。 
霧慧敦、御冷彌迦、零下堂希安三名少女因年紀尚輕,還未在體內安裝WatchMe;其中彌迦聰明過人,對當下的社會形態抱持強烈質疑,三名少女在她的主導下嘗試自殺。然而,這群少女的計畫最後失敗收場。主謀彌迦死去,敦與希安則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社會。 
十三年後,昔日和御冷彌迦一起選擇自殺的霧慧敦,成了WHO(世界保健機構)螺旋監察事務局的上級監察官。所謂的螺旋監察官,目的原本是監視危險的遺傳基因操作,但現在卻打著「保護所有生命權」的旗號,過度擴張其活動領域。 
敦保有對彌迦的回憶,持續擔任螺旋監察官這項工作,並藉職責之便以醫療資源換取萬惡的違禁品:菸酒。敦因違反禁令,被遣返故鄉,原本正開心地與希安重聚,然而希安卻在敦面前犯下最受輕視的罪行,而且在同時間,全世界竟有六千五百八十二人與希安同步。而事件背後,竟隱約可以看見理應已不在人世的御冷彌迦的影子……

<?Emotion-in-Text Markup Language: version=1.2:encoding=EMO-590378?>
<!DOCTYPE etml PUBLIC:-//WENC//DTD ETML 1.2 transitional//EN>
<etml:lang=zh>
<body>

<suprise>
伊藤計劃真的好可怕......《虐殺器官》的結局已經毀我三觀,結果又被《和諧》再毀一次。
</suprise>

我喜歡《和諧》更甚於《虐殺器官》。《虐殺器官》描繪的是現代的世界,講的是恐怖主義、人殺人以及國際關係的話題。而《和諧》探討的是「個人」與「大同」的矛盾。

上面是官方的簡介,跟《虐殺器官》一樣莫名其妙,以下是我自己的詮釋:

<summary>
《和諧》的故事發生在因《虐殺器官》而起的「大災禍」之後,舊有體制瓦解,社會由「生府」所監控,「個人」和「私隱」通通消失,大家都視對方和自己為「公共資源」,安全和正能量綜合為「健康」,為社會最重視的價值,到處都充滿關懷和善意。除了「生府」未能完全管轄的地方之外,世上已不存在戰爭、欺凌、打架、爭吵、欺騙、壞習慣。在這樣的世界裡,有一名少女覺得喘不過氣來。她擁有「個人」的意識,覺得自己是自己的,她的思想感染了兩名朋友。為了向「世界」報復,她們決定自殺,剝奪「自己」這個「公共資源」。
</summary>

光看上面,就覺得《和諧》跟從前大量反烏托邦(Dystopia)的故事有著極為相似的世界觀,可是伊藤計劃的故事從來都不以世界觀的創新取勝,而是當中細緻的說明,以及置身於該世界的人物對其世界的獨到見解。本書頭四分一的內容,都是女主角霧慧敦跟御冷彌迦的對話。《虐殺器官》一樣,《和諧》的精彩之處都為當中的對白。但跟《虐殺器官》所賣弄的書本知識不同,《和諧》的言談中引人入勝的是對由「生府」統治的異世界的理解。

自從「大災禍」之後,上一代人極度害怕戰爭,於是以各種方式將人類潛藏於本性的「惡意」連根拔起,製造出一個「大愛社會」。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自由,因為沒有人渴望自由;再也沒有冒險,因為沒有人敢冒險;再也沒有新事物,因為大家都很滿足。每個人都會為每個人的喜樂而高興、為每個人的悲傷而流淚。不需要強權的壓力,大家都會主動互相扶持,一個溫柔到極致的世界,彷彿完美的社會已經誕生了。

物極必反,這樣的社會,「歡喜的事」和「悲傷的事」有了一個終極的標準。大家會擅自地替人感到高興,卻不會想到當事人是否真的快樂;大家會擅自地替人感到傷感,卻不會想到受害者本人究竟是否覺得自己受害了。於是,思想特異的人,就會被這種「制度化的溫柔」逼迫得喘不過氣來。

台灣不少分析《和諧》的文章,都有一種抓錯重點的感覺。不知是否因為將自己的社會投射到《和諧》上面,似乎很多人以為凡是反烏托邦,都是反「極權」。可是《和諧》的社會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極權。裡面恐怖的,是整個社會的「關愛氛圍」。你不能傷害自己,你不能晚睡,你不能肥胖,你不能吸煙喝酒,你不能提私隱(因為那個世界,唯一的私隱就是性,於是私隱從此跟色情掛勾),你不能關掉WatchMe,你不能提到個人。脂肪是「仇恨兩分鐘」(《1984》的概念)的對象。最要命的是,假若你不遵守上面的戒律,並非會有執法機關懲罰你,而是整個社會都會替你擔心,為你心痛,覺得你很辛苦,致上無數的真誠慰問。大家都會一起自責為何不早點阻止你。終極的關懷,正是最大的懲罰。

<confuse>
「情感」到底是什麼?「喜怒哀樂」究竟是情感本身?抑或只是情感的表現?如果是後者,那麼就算有喜怒哀樂這種表面的反應,並不代表背後真的有情感。對於這個有如「中國人房間」的悖論,伊藤計劃在書中的回答大致是:「情感就是腦中的一場會議,思想會矛盾,是因為會議的意見有分歧。」那麼「情感」有統一的標準嗎?「生府」所建構的世界無法處理例外的個體,如此一來,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可是,喜怒哀樂是有統一標準的,既然如此,保留喜怒哀樂而放棄情感就可以了。書中的人物曾經出現了一個如此恐怖的答案。
</confuse>

<spoiler onclick="showContent()">
(警告:此區域涉及劇透,點擊前請先想清楚)
</spoiler>

<conclusion>
什麼是「進化」?人類下一個階段的進化,現在普遍的科幻迷和未來學家都認為「意識離開肉體,在精神世界生活」。可是《和諧》並不同意。《和諧》指出,下一個「進化」將會是「意識的消失」。「意識」就跟糖尿病一樣,是為了應付當時的環境而出現的「工具」,而「意識」已經過了使用期限,變成了負擔。人的個人「意識」必須消失,令人成為「全自動」的生物,「人」將不再孤獨,變成一個完全社會性的存在,「人」就是指社會的整體,而不再是一個單獨個體。這麼一來,大家(我)都會很幸福。

《和諧》不論是完成度、道理的深化、創意都比《虐殺器官》更加成熟。伊藤計劃的寫作方式,是「先有道理,後有角色」。《和諧》可謂將這個創作模式發揮到極限。伊藤計劃亦表示《和諧》為他目前的極限,他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尋找出路」。儘管到達極限,他卻對於《和諧》最後的「答案」並不滿意。可惜天意弄人,日本難得的科幻新星,留下了數本作品、一份草稿就與世長辭。或許只能寄望未來有相同水平的人,完成他的「計劃」。
</conclusion>

<video>
以下為《和諧》劇場版電影的預告片。
</video>

<link>
伊藤計劃的訪談: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4/06/harmony/index.html
</link>

<link>
《和諧》劇場版補充包1.2
伊藤計劃另一作:《虐殺器官》的讀後感
《虐殺器官》劇場版追加解碼
由圓城塔續寫的另一作:《屍者的帝國》原著內容整理
《屍者的帝國》讀後感兼劇場版觀後感: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廚藝
</link>

</body>
</etml>

32 則留言:

  1. 我完全不懂為什麼彌加想創造這種世界,她原本不是很討厭和諧的世界嗎,為什麼最後又說她很喜歡這種世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先搞清楚,「生府的世界」跟「和諧」的世界是不同的

      彌迦會討論「生府的世界」是因為那個世界制度和物理上不容許「個人」,但她自己又有「個人」的意識,因而痛苦不堪

      而「和諧的世界」是根本上刪除了「個人」,連此意識都不會存在

      彌迦討厭的不是「生府的世界」的理念,而是它的半吊子

      刪除
  2. 想問一下 最後WatchMe還存在嗎? 還是跟著Harmony一起消失 還有大家開始自殺是出自什麼原因嗎? 謝謝

    還有個人覺得如果結局為了報仇而殺沒辦法表達什麼 可能是因為太喜歡彌迦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於殺人動機,可以參考這一篇:http://cogitofoundation.blogspot.hk/2016/02/harmony-movie-additional.html

      WatchMe並沒有消失,事實上harmony程式是因為WatchMe的存在才得以成立

      至於自殺原因,第一發其實都跟希安很類似

      彌迦有harmony程式的部分訪問,只需要將腦內某些欲望模組放大,就可以誘發自殺,以希安為例子,就是她對彌迦的罪惡感被放大到要再自殺一次才能彌補的地步

      至於第二發,劇場版是有提到動機

      刪除
  3. 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使用 etml 了呢,听说书的最后有说明,可我没法看到原书。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一點,我另一篇文章也有提到:http://cogitofoundation.blogspot.hk/2016/02/harmony-movie-additional.html

      整個故事,都是一個ETML1.2紀錄,那是「霧慧敦見證的人類最後歷史」。ETML是一種「模擬意識過程」的語言。在「和諧程式」啟動後,人的情感表現經已自動化,沒有爭論,沒有歧義,情感就等同情感的定義。因此,ETML的讀者(新人類)可以完美地潛入文本,將自己等同是「霧慧敦」感受當時的情緒。遇到時會自動感到憤怒,遇到時會自動感到恐懼,遇到會自動提出主張,遇到就會自動在腦內舉列事物。

      劇場版已盡力表現原作中的ETML效果。只是考慮到動畫的演出效果,動畫不可能做到完美的「第一人稱」,必定會有一個鏡頭看著霧慧敦,破壞ETML的「格式」。這是無可奈何的。

      刪除
  4. 其實我不太明白結局什麼意思
    當最後霧慧敦殺了御冷彌迦之後,世界變紅了然後變藍了
    即是在說什麼呢,我不太懂。。。可以告訴我嗎?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妳有留意到出現一個界面,寫著harmony然後有進度0%至100%嗎?

      那是和諧程式啟動了

      「紅色」是暴動的範圍

      「藍色」是和諧程式啟動後,所有暴動(紅色)都消失,變成一片和睦相處的人類

      刪除
  5. 那故事最後重覆以前的作用是什麽?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懂你的意思

      如果妳是說最後重新出現片頭時的白色碑文

      整個故事是刻在碑文上稱為ETML的紀錄,妳一直以來都只是在「閱讀」碑文的內容

      刪除
  6. 就是在出現白色碑文前御冷彌迦所畫的名片那位置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是表現,世界「人」消失了的意象

      現在在行走著的,只是某種看似日的群體性生物

      「人」回歸成一個整體,彷彿成了環境的一部分,就像湖泊、森木一樣

      刪除
  7. 為什麼御冷彌迦、零下堂希安會再出現?她們不是死了麽?

    回覆刪除
    回覆
    1. 硬要說的話,那是敦的回憶片段

      她的意識消失的前一刻,回想起數年前的對話而已

      沒有復活啊...

      刪除
  8. 謝謝Faker君幫忙解答這麼多問題☺☺

    回覆刪除
  9. 我想知道在最後觀看「霧慧敦見證的人類最後歷史」?還是那個人沒有特別身份?如果有,可以告訴我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小說可以以文字說明「這個紀錄是紀錄」,但動畫不能

      要突顯那是一紀錄,就要用「有人在閱讀」的行為來表達給觀眾知道

      因此,那後那女孩的出現,不是有什麼伏筆,純粹是一種表達手法

      所以猜度她的身份大概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的見解

      刪除
  10. 請問脂肪是「仇恨的兩分鐘」,是什麼意思呢?我有去查過仇恨的兩分鐘代表的意思,但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脂肪是「仇恨的兩分鐘」?

    在動畫裡似乎頗強調"名片"此一概念,因為Faker在文中並沒有提到
    想請問在小說中是否有著重於此?著重的點為何呢?

    我從動畫中的理解是:"名片"象徵著反抗生命主義,根據Faker君的文章,生命主義的訴求是「(虛假的)統一」,因而要求透明性,讓普羅大眾的所由訊息暴露於他人眼前,彌迦的名片最初代表三人之間的私密性、個人意識,是反抗生命主義的物質。
    動畫中,追隨彌迦信念的國際刑事組織搜查官,在初次接觸敦時遞出名片,以及敦在車臣用名片和彌迦取得聯繫,這些情節讓我覺得格外諷刺。
    彌迦原始的民族性就是天生的「和諧」──「統一」,她不願生活在所有人只是墨守成規、忽視自我的意識,名為生府的「(虛假)統一」,雖然一再強調個人意識,但自殺也不過是為了回到「(真實)統一」而已(動畫表示和諧的狀態是近乎死亡的狀態,因此我做出此一推論,不知道小說是否也是如此描述),而最後選擇透過「和諧」讓全體達到真正的「統一」。明明彌迦是如此的崇尚「統一」,卻因為名片不斷的與個人意識牽扯,導致死亡(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或許這是她為了敦而做的~(可能真的是百合吧XD)
    故事中強調「個人意識」的部分皆來自彌迦反抗生府「(虛假)統一」的主張,然而我認為這只是她追求「(真實)統一」的手段,以及敦沒有阻止世界進入「和諧」,除了對溫柔的批判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強調「個人意識」重要性為何的劇情和論述,Faker君說:「《和諧》探討的是『個人』與『大同』的矛盾。」就此看來伊藤計劃最後得到的答案便是「大同」,而非「個人」,雖然他本人似乎不滿意這樣的答案,其實我也不太喜歡…
    不知道Faker君是否也認為這就是伊藤計畫的答案?還是有其他見解?
    <harmony/>到底對於個人意識的觀點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概然你有調查過,應該會了解到「仇恨的兩分鐘」是反烏托邦小說《1984》裡出現的術語

      「仇恨的兩分鐘」在《1984》裡是一個節目,每個人都要很守時的有兩分鐘,不斷表達自己對叛徒的仇恨,你不表達,那你就是有思想罪,你反對老大哥

      換言之,「仇恨的兩分鐘」是一種以媒體訓練人得到某種觀念的系統,在《1984》裡是對叛徒的憤怒和愛國心,而在< harmony / > 裡就是對脂肪的厭惡

      有趣的是,< harmony / >並沒有實際的「仇恨的兩分鐘」,但擴張實境會在你進食時不斷提醒脂肪的害處,結果得到了與「仇恨的兩分鐘」相同的效果,因此伊藤計劃特地引用

      刪除
    2. 名片在小說裡也特別有強調

      除了想表達私隱、只提供有限的個人資料,也象徵著一種以舊媒體(紙媒)對新媒體(電子媒體)的一種反抗,伊藤計劃很喜歡書本,不論是《虐殺器官》,還是< harmony / >都一樣強調著書本

      首先,我認為彌迦只討厭一件事:半吊子

      她討厭生府世界,是因為生府世界是一種容許意識存在,結果容許出現例外思想的半吊子的統一

      因此,她在生府世界中自殺的目的,跟她希望以和諧程式達至世界統一的目的是不同的

      儘管兩者的是對「生命主義」的直接批判,

      前者是一種否定,因為「生命主義」作為「和諧」並不完全

      後者則是因為她發現了可達至「徹底和諧」的手段,於是替「生命主義」補上最後一筆

      可以說,< harmony / >的主旨是「如要達至和諧,該怎麼辦?」,而伊藤計劃發現,和諧這概念本身就將「大同」包含在內,排斥「個人」

      因此要達至和諧,只能令「個人」從根本上消失

      他的確不滿意(他自己在訪談也有這樣說過,並希望繼續寫作,尋找答案)

      刪除
    3. 謝謝Faker君的解釋,我已經可以瞭解了!
      沒想到Faker君用短短的字句就能解惑,真的是簡潔有力!
      相較之下,我的文字過於冗長...依然有待加強!

      刪除
    4. 根據我的經驗

      提升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並不是寫文章,而是對話或交流

      我曾經在現實和網絡認識了幾個相當聰明但不太懂溝通的朋友,

      每次對話,我都會努力令他們明白我想表達什麼

      特別是當話題十分深奧時,如何有效地表達就變得更有挑戰性

      自己在角落寫文章而沒有互動,是無法知道讀者是否明白你在寫什麼,因而無法進步

      這就是我重視留言的原因

      刪除
  11. 原來如此!!!這著實令我恍然大悟
    現在我大概瞭解自己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真心期待Faker君未來產出更高品質的文章,不論是「感想」或「評論」
    讓大家能在對話之中提升彼此^^

    回覆刪除
  1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3. 为甚麼,最後敦要殺了彌加 難道她不想彌加也到達那个只有harmony的世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作:是的,因為她想報仇,令彌迦無法見證她想達至的世界

      動畫:是的,因為harmony的世界沒有「我」,即是沒有「彌迦」,敦不想彌迦無法作為「她」死去

      刪除
  14. 我覺得這本書還在社會描寫上還是有參照極權主義
    它在第154頁有寫到
    「這社會簡直就是德國納粹的世界版」
    「就某個層面來說是沒錯,但某個層面又不是。納粹德國當時舉著過度潔癖的,是政府和科學家、醫生那班人。如今在生府社會下,高舉健康旗幟的人,則是所有成員,亦即全世界的人......」
    你說的終極的關懷之所以可以成為懲罰,是由於它不能拒絕。
    這不容許拒絕的困境是由於watchhme的在物質上控制身體,又由社會成員灌輸關懷的思想控制意識。不斷強調的關愛氛圍,其實是健康思想的一種體現,它在這個社會是由公權力,也就是所有成員強制灌輸的。在這個社會雖然不會有像《1984》一樣的刑罰體制,但反抗、不適應或懷疑這種關懷思想的人,最終手段是自殺或逃往戰場。這種由公眾控制公眾及私人生活的體制雖然弔詭,但我認為是伊藤描寫的一種新的極權主義,只是這種極權主義已經不再包含國家以及民族的概念。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這種講法是合理的

      不過,不論是前言,抑或是其他的評論文章,都很強調有實體的極權,像是現任政府的某些控制手段,或是警察國家的情況,更有一些把故事中的WHO當成是極權的中心

      而事實上,伊藤計劃所描寫的這種「權力」其實不是真的很新穎,他借用的是哲學家Foucault的權力=知識=身體=規訓的概念,權力是一種論述鬥爭,唯有勝出者將壟斷社會主流,抑壓其他的論述

      在harmony的情況下就是「生命主義」的論述

      這個「極權」是沒有實體的,潛藏在整個社會的背後,因此你沒辦法用一枚飛彈破壞它的核心,因此它跟一般而言會提到的極權主義略有不同

      刪除
    2. 另外我得強調的是,納粹主義是眾多複雜思想的綜合,並不能單純簡化成極權主義

      刪除
    3. 是的,納粹主義不能簡化為極權主義,我的引文想證明的並不是兩者相等。而是想說明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社會概念是追溯自納粹時期,因為他自己是這麼寫的。
      極權主義最初的使用情況是出自一九二零年代的各種報紙與書藉,用來形容一戰以後出現的各種國家政治現象。意識型態概括而論,是想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目的是想平息國內由於經濟狀況引起的各種社會對立。
      我知道這些說明其實也沒說明到什麼,因為這些什麼烏托邦或極權主義,其實是自身定義自身,詞彙定義常常隨著時代變化。就如同我引用的第二段文字,教授說書中的社會如同納粹時期的變體,類似卻也不是那麼相像。我只是想說明用極權主義
      去理解書中社會,其實也不全然是錯誤方向。
      另外,書中應用福柯的權力理論,雖然不算新,但也沒用爛不是嗎?XD即使是後現代已經不後現代的當下(雖然這標籤也是別人幫他貼的),福柯的理論也時常在學術中被討論與應用。在本書中也是應用要素之一,我覺得銜接無礙,用得挺好的。XD

      最後還要在此向你道歉我重覆留言的事。我換電腦或改帳號設定或換瀏覽器都沒看到自己的留言才重覆張貼,請原諒我像跳針一樣的行為。

      最後的最後感謝你耐心的回應。

      刪除
    4. 不,留言會消失是Blogger的問題,不是你的錯,它會擅自把留言丟到垃圾留言去,幸好我有定期檢查垃圾留言(汗

      我認為教授那裡引用說類似納粹社會,與其說是想把「生命主義」與「極權主義」有所連結,不如是想說明醫療如何滲入政治

      在P.152裡面就有指出「像納粹這樣,想對人民的生活進行細部分類管理的體制,可說是前所未有。他們設立癌症患者登錄所,掌握癌症患者的人數,加以分類、檢查,納粹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想要動用組織力量來撲滅癌症的國家。」

      還有P.154前段「當潔癖過度嚴重時,就會開始提出什麼民族血統的論調。」

      當然啦,伊藤計劃在這裡的引用目的或許不止一個,你我也可以同時是正確的

      真的要說榑柯的引用,其實harmony是我目前看過的作品中引用得最好的

      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