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Interstellar》:焦慮的矛盾螺旋

最近香港發生太多事,時間和情緒都令寫文章的速度十分緩慢。


《星際啟示錄》(英語:Interstellar,台譯:星際效應)是一部2014年美國科幻片,導演為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由馬修·麥康納、安妮·夏菲維、米高·堅和謝茜嘉·翠絲頓擔任主演。為基斯杜化·路蘭與弟弟尊立頓·路蘭共同編劇的作品。諾蘭結合自己與弟弟的想法後於2007年擬定出了一個腳本交由派拉蒙電影公司發行、琳達·奧布斯特製作。本片是由諾蘭、奧布斯特與愛瑪·湯瑪斯共同製作。電影主要敘述一個人類團隊藉由穿越蟲洞來尋找合適人類生存的星球的冒險故事。


這是基斯杜化·路蘭有生以來最多CG(Computer Graphics,電腦圖像)的一部電影。






路蘭向來都堅持要用鏡頭對著實景拍出各個場景。當年的《The Dark Knight》中的醫院爆炸場面為真實畫面,拍攝期間還令附近的居民以為有恐怖襲擊。以外太空為主要舞台的《星際啟示錄》自然無法用「實景」拍攝。不過路蘭也不甘於令電影淪為單純的「電腦動畫」,特地邀請了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參與了劇本創作和理論顧問。特效軟件也很加入了實際的理論方程式製造出蟲洞和黑洞的模擬影像。路蘭和他弟弟對電影製作的熱愛實在濃得令人難以置信,直逼日本的宮崎駿。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路蘭的作品不少都有著強烈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色彩。在《Batman Begins》中,忍者大師不斷強調「the will to act」(行動的意志)、蝙蝠俠被問及身份時,表示「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defines me.」(我的作為決定了「我」);《The Dark Knight》中小丑將所有意義(Meaning)和價值(Value)否定,是徹底的虛無主義(Nihilism)。因此,我認為《Interstellar》亦可以用這個哲學面向進行理解。

路蘭的電影裡面經常會出現極端的情緒表現,主角偶然會呈現神經緊繃、滿頭大汗、肌肉僵硬、疲勞、苦惱面容等不安的特徵,這種複雜的情緒甚至會一直影響觀眾直至電影完結為止。如果要用一個概念清楚說明這種感覺(情緒),那大概是「焦慮」(Anxiety)。

根據哲學家祈克果(Kierkegaard),「焦慮」(Anxiety)跟「恐懼」(Fear)不同。「恐懼」是有特定對象(about something),「焦慮」並沒有特定對象(about nothing)。正因為找不到可以害怕的對象,才會比「恐懼」更加可怕。「恐懼」可以透過消滅、無視或者改變對對象的看法而解決。但「焦慮」根本沒有對象,或者對象並未出現,因此難以消失,是「因無知而生的恐懼」。《Batman Begins》中主角的罪惡感與兒時的心理陰影融合,具象化成為蝙蝠,但他最害怕的其實不是蝙蝠,所以就算解決蝙蝠都一樣無法消除;《The Dark Knight》中的小丑行動沒有綱領,完全無法預測下一步行動;《Prestige》的魔術師用超科技器材進行瞬間移動表演,每表演都要死一次,他不知道下一秒死的是自己,抑或是另一個自己;《Inception》的主角執行艱鉅的任務期間,無法預見下一刻自己的潛意識會如何阻撓。

《Interstellar》的主角在茫茫的宇宙中飛行,貌似有明確方法,那也只是電腦所顯示的結果,實際上望出玻璃外面,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在哪裡、正往哪邊飛。雖然人有對立體的認知能力,但長期留在地面令大家都習慣了平面的方向感,在上下左右前後都有移動空間的外太空看似十分自由,實際上是方向感遭到剝奪。下一秒,自己會在哪裡、遇到什麼,有沒有東西撞過來,過百過千種擔憂不斷湧過來,更甚的是,相對論會否造成時空錯亂,種種因素都造成一股「焦慮」。

祈克果對「焦慮」的分析相當透撤,他認為「焦慮」是因為人類處於兩極的角力。「自由」與「必要」、「無限」與「有限」、「永恆」與「短暫」、「善」與「惡」。祈克思把他們分別稱為「靈魂」(soul)和「身體」(body)之間的糾葛。所謂的「焦慮」,就是正從其中一極脫離進入另一極時出現的矛盾情感。從地球(有限)離開到達太空(無限),在巨大的宇宙(無限)中尋找一顆特定的星球(有限),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虛無縹緲的任務。而任務的每一步,都是在360度都可以移動的空間(自由與無限)中尋找一個特定的方向(必要與有限)。主角Cooper,更加是面對女兒Murphy的心情(短暫)和人類整體的福祉(永恆)之間的拉扯,拖累著他任務中每一步的思考。

了解到「焦慮」的底層結構之後,就可以看到它的終點:抉擇(choice)。Cooper一直無法脫離「焦慮」,雖然對女兒的思念顯然是他的第一考慮,他卻死也不肯承認,亦依然嘗試尋找家人與人類未來之間的平衡。他不斷迴避最終的抉擇,計算著太空船的燃料和自己的時間流動,讓自己一直保留可以作出抉擇的狀態。他沒有抉擇的勇氣,也沒有對抉擇的後果負起責任的決心。同行的Amelia Brand沒有「焦慮」,因為她一心一意地想尋找自己愛上的人;Dr Mann雖然被孤獨逼瘋,但也沒有「焦慮」,因為他完全不理會拯救人類,只想著自己得救。唯一跟Cooper一樣沒有脫離「焦慮」的只有在地球的Professor Brand,他一直在Plan A和Plan B之間猶䂊不定,直到死前一刻都無法安寧。

Professor Brand死不瞑目,Cooper卻不然。到了尾段,他終於脫離了「焦慮」。「焦慮」說到底,來源還是自己(self)。他理解到,家人和人類全體之間的糾纏一切都源於自己,這樣的自己一直拖累所有人。在運用環狀運動(Circular Motion)脫離黑洞時,他選擇了犧牲自己來拯救Amelia Brand,為了幫太空船減重而墮入黑洞。

脫離了「焦慮」之後的自我犧牲,隨之而來卻並非虛無,而是抉擇的意義的呈現。Cooper掉進黑洞之後,被未來昇華成五次元生物的人類帶到脫離了時間的空間,可以隨意回到過去。原來之前在房間的怪異現象,Murphy遇到的那隻鬼就是他。過去發生的事件(Event)被重新詮釋(Re-interpret),賦予了新的意義。他的抉擇,與他過去所做的一切結合,這個決斷拯救了所有人類,包括他的女兒。兩個原本令他苦惱不已,看似無法共存的選項,如今合二為一。存在主義的時間觀並非線性(Linear),而是環狀(Circular)。對祈克果來說,「時間」純粹是一個不斷重複著「焦慮」與「抉擇」的循環。這個時間觀並非代表著過去可以改變,而是每一刻的決定都會改變過去與未來的意義,故最重要的是當下(Moment)的決斷。

「焦慮」雖然不好受,卻是人作為「人」一個很重要的感情。在「靈魂」與「身體」之間的拉扯,造就的就是人的「精神」(Spirit)。只有把持住「精神」,帶令著「靈魂」與「身體」同步邁升,作出抉擇,決定意義,才能夠取得「自我」(Self)。這樣說或許有點上綱上線,或許劇中五次元的「他們」,正正是超越環狀的時間,取得了「自我」的人的隱喻(Metaphor)吧。

3 則留言:

  1. 我覺得你有點上綱上線 星際效應其實沒那麼深奧
    不過觀點很有趣

    回覆刪除
  2. Intersteller大好~路蘭大好~貓女大好~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