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永垂不朽的科幻傑作:《基地三部曲》







  在六年前,有個中學同學向我推薦這一部小說。當時稍為看了一下簡介,第一感覺是「陳腐」、「枯燥」、「雜亂」。會躍遷的太空飛船、巨大的銀河帝國、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對於向來喜歡寫實的我來說,如此超現實又久遠的未來背景實在難以吸引我。反正是萬年後的世界,科技與文化都是作者「想怎樣就怎樣」。而且經過《星際大戰》等等預算上億的科幻電影的洗禮,我對於只用文字表達大場面的科幻作品實在難以看得上眼。
 
  我錯了。
 
  只能說,那時的我徹徹底底地錯了。(真不想承認,這就是年輕是犯的錯嗎?)
 



  過了兩年,我又在圖書館遇到了它,於是不以為然的翻開了第一集《基地》的第一章。大概到了二十頁,我就從此欲罷不能,完全陷進《基地系列》的世界裡了。繼無數令我驚艷的小說過後,我又一次感受到久違的文字魔力。
 
  在此引用《基地》裡面由作家張草寫的推薦文:「我無法忘記當年《基地》帶給我的震撼。」
 
  「刺激」與「內涵」、「趣味」與「深度」,在《基地》裡,我深深看到一般都是相悖的矛盾關係得以共存,以一個作家來說,這幾乎是可以稱為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基地」是故事裡的奇蹟,《基地》亦於文字界創造了奇蹟。它的完整度、它的深意、它的想像力,令它足以以娛樂小說的身份打入文學經典的行列。
 
  《基地三部曲》幾乎沒有動作場面,而戰鬥場景,也只是僅僅有些少的艦戰。它的緊張感、速度感,是源自進退兩難、看似毫無突破點的「危機感」。故事的開頭,天才數學家哈里.謝頓發展了一門名為「心理史學」的科學,結合了「氣像學」、「社會學」、「歷史學」、「統計學」等等,是一門「預測未來」的科學。而謝頓運用了這門「自家制」的技術,計算出已經佇立了二萬年、統治了二千五百萬個世界(星球)的銀河帝國將於五百年內毀滅。世界從此陷入混沌、內亂、荒蕪和倒退。「混沌期」將會持續三萬年,期間人類將苦不堪言。
 
  因此,謝頓決定運用心理史學的預測,制定了一個拯救人類的「謝頓計劃」。之所以會有三萬年的「混頓期」,是因為人類將會在戰亂和饑荒中掙扎求存,期間知識和技術將會隨著人數的死亡、遷徙而逐漸流失,使得銀河帝國的復興變得相當困難。因此他在銀河的邊緣建造了一個「基地」,那裡集合了整個銀河帝國的精英科學家,去編寫一部「銀河百科全書」。如此即使銀河帝國滅亡,其文化產物、技術和知識都不會因而灰飛煙滅,根據心理史學的預測,這個計劃若能成功,將能使「第二帝國」的出現由三萬年縮減至一千年。
 
  解明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謝頓於帝國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審議會中與多名政界權威對於他妖言惑眾一一以強而有力的說辭反駁過去。不得不承認,我之所以看得如此入迷,原因之一是這場精彩絕倫的辯論完完全全的抓住了我的心。艾西莫夫的拿手好戲,除了在於架空世界的文化塑造、推理過程之外,就是他自己也具有一把「名嘴」,喜歡將自己置身於故事的爭論來進行一場空想的「爭辯」,並讓較為理性、思路清晰的一方勝出。
 
  整個故事的中心是「心理史學」,一門以概率形式表達未來的科學。這門學科,是本身身為學者的艾西莫夫運用自己的知識與想像力創造的虛構技藝。然而在現實,它其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甚至真的被應用在控制社會的社會學學說。這使得艾西莫夫除了在機器人學三法則(以及「機器人學」這一名詞的創造)之外,再度以虛構的幻想對現代的學術研究造成巨大的影響。

   由故事的一開始看來,想必謝頓這個人是故事的主角。然而到了第二章,艾西莫夫就給了大家一頭棒喝:謝頓已經死了。可是,謝頓卻將一個稱為「光元體」的裝置留給了基地的後人,表示只要時機已到,他的錄像就會從裡面顯現給予陷入危機的人們指示。即使死了,這個人卻依舊在左右整個銀河的命運,這是何等的突破。透過心理史學這門如外掛般的學問,謝頓得以在死前預知一切往後的人的命運與危機,並埋下了一個「時空囊」繼續推動著整個「謝頓計劃」。
 
  故事過後,「基地」面臨了無數危機。有的是因為有人想染指它的科技,有的是因為內部的人的紛爭。而每一次,都是由一位具智慧的領導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化解。「謝頓計劃」看似完美,卻又令人難以揣測究竟哪些是偶然、哪些是命中注定。「謝頓計劃」與心理史學的結合,令「命運」和「使命」之間變得曖昧,而這正是艾西莫夫聰明的地方。究究是因為心理史學能完美地預知未來,才令「謝頓計劃」完美無缺?還是因為「謝頓計劃」的完備,才製造出心理史學能夠完美預知的錯覺?兩者的互交、衝突,事件發展卻又沒有出軌,令所有人都被玩弄於謝頓這個死人的五指中。
 
  有趣的是,大家有些因為崇拜謝頓而誠心推行「謝頓計劃」,有些卻討厭受命運束縛而出手反抗。而這些反抗往往看起來都相當強而有力,看起來幾乎令「謝頓計劃」瓦解。像是巨大的艦隊進攻軍力薄弱的基地、或是有人利用外交手段令基地交出其控制權。這使得讀者在不希望為人類著想的「謝頓計劃」被毀滅同時,卻又想看看有哪些人可以打敗這個計劃,為此感到興奮不已。最著名的例子自然是於第二集《基地與帝國》中出現的人類突變種「騾」,這個人並不是一般人,他具有心靈感應的力量,令一個人足以影響千軍萬馬。而心理史學這門科學,由於只能推測出人類整體的「趨勢」,卻無法預測出基因突變,以及當一個人的影響力足以左右整個銀河的命運時,究竟會有何種影響。「騾」的出現、「騾」的攻擊,令基地全軍覆沒,使「謝頓計劃」近乎破產。
 
  沉迷於「基地」這部史詩級的巨大世界裡面不能自拔的人們,自然每個都急不及待的想要看到一千年後,「謝頓計劃」是否真的成功。而作者本人也有這個意願,在創作的晚年,他本人亦完全埋首於《基地系列》的再創作。無奈天意弄人,科幻大師以撒.艾西莫夫在創作「基地」的前傳《基地締造者》期間斷氣。整個「謝頓計劃」的推行只到五百年就行人止步,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可是,這並不構成無視此「斷尾作」的理由,《基地系列》的賣點從來都不在於結局,而是從起點到結局的精彩過程,以及作者對文化和社會現象的深徹研究。文筆簡潔有力,這也是作者一直堅持的原則。從使故事和背景看似複雜,卻從來不會令人看得五里霧,一切都相當清晰明瞭。
 
  從第一部《基地》面世,至今已過了六十年。在這段期間,相信我以上的觀點、分析,早已被無數先人與權威人士所提過,甚至更清晰、更全面、更勝一籌。可是,我覺得我還是需要以實際的行動,對這位大師的能力與其作品表示敬意。為此,我寫下了以上的感想。順帶一提,在晚期,這作者決定將最具代表的三個系列:《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系列》和《基地系列》三合為一,構成一部長達兩萬年的龐大歷史,而他真的成功了,這不但史無前例,更令每三個系列的書迷得以聚集在一起,一同為這部如繁星般密集而美麗的大長篇驚嘆不已。希望即使時光再流逝,《基地》也不會因此而被埋沒,得以流傳百世。

1 則留言:

  1. 艾西莫夫神作啊!足夠雷倒9成9成科幻作家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