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繼承者是誰?》讀後感:歷久不衰的詰問


高野和明的《種族滅絕》探索智人與新物種的相處之道;藤井太洋的《軌道之雲》講述熱愛科學知識的年輕人面對跨國犯罪時展現的英勇行為。小松左京的《繼承者是誰?》不但同時兼具兩部科幻作的特質,還要比它們早超過四十年



長篇科幻作《繼承者是誰?》奪得第二屆日本星雲賞,使小松左京成為繼筒井康隆之後的第二位得獎作家。自此,小松就成了星雲賞和SF大賞的常客。期後更以《日本沉沒》踏上作家生涯的高峰,成為日本科幻草創期的重量級人物。有別於跳脫活潑的筒井,小松的故事有詳盡的世界背景,甚至架空的科技發展史、商業和政治的組織架構,充分顯露他在科學、歷史與政治經濟學的造詣,幾乎每一部長篇都具備發展成系列作的潛力。筒井的短篇戲仿作《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當時屬一時佳話,《日本沉沒》亦乘著二零零六年電影版的勢頭,與谷甲州共同創作第二部。

在日本,科幻與推理可謂一家親,不少作家會同時從事兩種類型的創作。《繼承者是誰?》雖為科幻小說,卻有一個非常推理小說的展開 — — 預告殺人。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凶手揚言要殺死名叫查理的生物系學生。預告發出之後,包括主人公山崎達也在內的同學們決定挺身而出保護好友,卻不幸推理出殺人凶手很可能就在他們當中。他們在陷入互相懷疑的友情和愛情危機同時,也捲入了數萬年前的歷史謎團。

《繼承者是誰?》不是本格推理小說,犯案過程利用了脫離科技常識的超自然(超科技)力量。然而,一如小松作品所展現的淵博學識,《繼承者是誰?》加入了他對「犯罪」的深刻理解,深度甚至超越很多推理小說。在作品中,國際刑警組織(ICPO)成立了科學特別搜查局,來對抗日益猖獗的新型高科技犯罪。局長沙里寧博士認為,只要是生物集團就必然存在具有犯罪傾向的個體。毫無犯罪的烏托邦表面雖美好,但極度脆弱,難以維持,也失去「良性刺激」。沙里寧博士非常大膽地主張犯罪現象擁有對社會有幫助的成份,體制需要有限度地「吸收」犯罪行為。沙里寧博士及《日本沉沒》的田所博士等勇於實踐前沿科學理論的學者,在小松筆下總是重要的領導角色。

早在五十年前,《繼承者是誰?》已經預言了巨大化、複雜化的計算機網絡社會,更預見到駭客行為(當然沒用到「駭客」這個詞)。由於小松對網絡的想像精確得驚人(撇除資料仍要印在紙張上等等的細節),即使設定在二零一八年也毫不突兀。擴張至全球的網絡,架構和資訊量的龐大已經超越人類的處理能力,保安漏洞也多不勝數。當遇著比自己厲害很多的電子高手,普通用戶只能任人宰割。在ICPO資深顧問馬克.古德曼出版《未來的犯罪》之前半個世紀,《繼承者是誰?》就對尚未誕生的網絡世界發出安全警號。

人類並不完美」 — — 這是《繼承者是誰?》開首就出現的對白,也是作品的母題。正因為人類並不完美,才需要製造大量工具如計算機,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人類並不完美,製造的工具和建立的社會千瘡百孔,讓人成虛而入;因為人類並不完美,幾萬年前脫離了演化邏輯、躲在文明的保護罩裡頭、基因組不曾更新過的人們,很快就會遇上比自己更完美的物種。究竟不完美的智人,是否還有資格繼續擔當世界的統治者?抑或在未來,要把繼承者之位讓給更優越的智慧生命體?這個令人不安的發問,很多人會視之為認同危機,甚至避而不談,但對小松來說,這是理性推論的結果。上世紀的小說留下的大哉問,至今仍然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