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網絡隨筆:一般感受2.0



這是一篇沒有人會看的文章。





人比從前脆弱——我不會說是誰說的,免得又有人說我拋書包。

我非常同意這句話。在網絡誕生之前,我們總會用金錢、家庭、社會成就等等「正常社會」的遊戲規則來衡量自己價值。在網絡出現之後,我們得到了第二種遊戲規則,無時無刻都在追求虛擬世界的認同感。縱使單體的威力遠不及現實的成就,但海量級的正評總會令人飄飄然。與此同時,同樣數量的負評也會洶湧而來。微小的傷害不斷累積。要命的是,這些小傷害最後會變得無以名狀,卻又繼續影響著精神。最終到情緒爆發的瞬間,人就會十分痛苦,但又不知道自己在痛苦什麼,因此無法對症下藥,變得更加痛苦。

在網絡發展早期,有人批評網絡世界會使人脫離現實,變得孤獨。現在,這句話已被證實不恰當。網絡不但不會使人孤獨,一個人能夠接觸的他人甚至遠比從前面多,打破某個人類學家的150定律(哎呀,又忍不住拋書包了),亦讓跨國界的交流變得比昔日的「筆友文化」更頻密,社交平台的抬頭,令虛擬和現實的二元分法不再適用。網絡文化反過來侵蝕現實,網上的潮語滲入當代人的語言,網絡上的起底可以攻擊到現實的人,網絡的營銷也變得日益重要。資訊科技產業的崛起,也令思想傳統的商人不得不正視虛擬世界的經濟潛力。

當然,這並非沒有缺點。沒有一個社交平台是完美的。我很討厭Facebook,賺like的機制導致版面上充滿令人作嘔的正能量短句、形象工程、中看不中吃的食物照片、一眼就知道PS過的自拍;但我也討厭Plurk,為了搏得他人留言,河流很容易累積毫無意義的負能量,集合一群「罵人之交」,一有「花生」就會如餓狼一般撲上去。兩者都鼓勵人遺忘、強調活在當下。這完全違背hypertext當初希望保存所有文本永不流失的設計理念。

這幾年,實名制的社交平台越來越多。虛擬身份因太投入而變成現實身份的個案也已經屢見不鮮。可是,曾經因匿名性而出現的不負責任留言,到了「實名的虛擬世界」也依然是常態,最終演變成互相攻擊的文化。留言可以翻看又翻看,刪除也可能已經有人備份。只要說錯一句話,幾乎是不可挽回的。

當然,我其實沒有資格批評這種文化。早前我自己也曾經在文章中藏了一兩句嘲諷別人的話,有次甚至掀起了風波。現在回想,實在覺得自己的行為很無聊。不過,這是一個既定事實,想補救也不太可能了。

這個「我思空間」,是誕生在Blog文化經已退潮的時期,一年前是沒有人看的,到現在已經每天都有穩定的點擊量。我當初純粹只是想找一個地方方便管理自己的文章。雖然有時會心血來潮玩一點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但從沒認真地考慮分享他人,Facebook專頁也是隨便地弄。因此,當我受到其他文化推擴網站的邀請,也收到華文推理小說家的直接回覆,我感到非常驚訝。當然,我從來不介意有人看到我的文章。現在的文字記錄已經不再是用紙媒,並非每次只能由一人閱讀,「自己看」跟「別人看」不再互相矛盾。

可是,現在的網絡生態,是不鼓勵人寫文章的。大家都習慣了短句發言、短句回覆、短句記憶。看完一篇文章,大家不論同不同意,通常都只會記得其中一兩句,然後無限上綱。別人寫十個字,大家都記得十個字,資訊損耗率0%;我寫三千字,大家也只記得十個字,資訊損耗率99.8%(還未將內容結構算進去)。這對認真寫文章的人來說,是很大的打擊。令他們反問自己:究竟我這麼認真去寫是為了什麼?

況且,在網絡發言,頭盔永遠戴不完、戴不夠、戴了等於沒戴。當你以為文章的「有可能」、「只是我個人認為」、「我未必對」、「你可以不同意」、「這是主觀的」、「凡事沒有絕對」已加得夠多,讀者卻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進攻。你的文章作為話題的「材料」,所有觀點都可以被無限放大,而世上又總有任意詮釋、不經大腦的回覆者,或是用萬用的批評句和空泛的讚美句,就算想跟這些人認真討論也無從入手。辛辛苦苦的推敲、構思、下筆,卻換來這個結果。沒有比這划不來的事了。

我只能一直告訴自己:我的文章,雖有人反對,但也有人同意。即使沒人同意、我寫的東西是錯的,但對我來說也不失為一次鍛鍊。我的文章當然會錯,會不夠嚴謹。它們都不是單純的資料搜集,而是具有思想性的內容,出錯風險自然會高。從論文水平看來,它們都是垃圾。我甚至不敢將這些文章稱為「評論」,只會叫作「感想」。因為我見識過的真正評論,絕對不是這個檔次。不過,我重視文章內容的新鮮度,多於它是否真的正確。只懂寫大家都在寫的東西,不如不寫,將他人的文章記抄下來算了。

最近,我再一次見識到什麼叫網絡上「過節般的騷動」。某一條例修正案,大家都沒仔細看真正的內容,卻在網絡上散播無限的恐慌、宣傳和炒作。明明是修正案都可以講成是第一次立法一般。即使是謊言都能爆發「過節般的騷動」,其實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而在這片「一言堂」的汪洋裡面,即使有人知道真相,都不能開口。因為一開口,就會成為眾人之矢。代價沉重,又沒有回報,那何必自討苦吃?

這是一篇沒有結構可言的網絡隨筆,是一個在Web2.0生存的普通人的感言。

相關文章:

網絡隨筆:所謂「評論」

6 則留言:

  1. 其實自己活了二十幾歲的感覺是這樣的,你說了什麼、想到達什麼、真相又是如何什麼的,其實沒人在乎,人會將之過濾成自己想聽的話,將之給予贊同或抨擊,藉此群求自我認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被人誤解,被人嘲笑,人就會想「下線」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人又會想再次「上線」

      到頭來,人只是追求隨時可以「上線」和「下線」的關係

      我對誤解是中性的,我相信誤解有時反而可以引導受到誤解的人得出更好的思想

      只是身受其害的感覺並不好受

      刪除
  2. 很喜歡你的文章,覺得條理清晰。
    我很認同你說的,在這個講求速讀的社會,越來越少人有耐心看完一整篇長文章。特別是blog,感覺也越來越少人在看。
    看到板主這麼勤奮地更新,也肅然起敬了起來。
    加油~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不算勤奮啦,才平均一個月一篇而已

      題外話:

      我也算九十九十八的半個blog讀者,他的離去我也受很大衝擊......

      刪除
  3. 還是一樣認真的人。

    你提到的網路短語。真的能記住的恐怕一個也不存在吧。而且這東西的點閱通常是拿給身邊的人看的。

    速食世界尋找認同。不管這認同多短。我們寫文章的。追求的是更深刻的東西。為此付出更多時間,得到更大的失落感。也是理所當然。

    是說這文章的時間差啊……你有沒有看到這留言也無所謂了。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