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和諧》劇場版補充包1.2


其實我主張伊藤計劃的《和諧》直接叫<harmony/>,標題作為一段「原始碼」有它的意義所在。不過暫時看Google的搜尋頻率,仍然是「和諧」佔大多數。

今次的劇場版,顯然做得比《屍者的帝國》好太多。重要內容清晰(但本身難明)之餘,畫面表現STUDIO 4°C也已經盡最大努力。只是原作的ETML格式(純粹的第一人稱)根本無法用動畫完全表現出來,而寫劇本的人沒有將自己換位成伊藤計劃(顯然知識量不足),於是有些關鍵地方被忽略了。


這文章志在令只看劇場版的朋友可以了解到自己少了哪些資訊,而不是單單拿著動畫這個已經被「扭曲」和「刪減」的文本去玩推理遊戲。

(警告:以下含有劇透,請在觀看完畢之後再看)

1. 向日葵

有些眼尖的人應該注意到,片頭為撒哈拉,大部分空間都很荒蕪,但有一大片向日葵田。這些向日葵是「大災禍」的遺物。「大災禍」的結果是核輻射的全球性彌漫,WHO(世界衛生組織)與一眾科學家研發了基因改造的向日葵,生長速度極快之餘,又專門吸收放射性的分子,然後死亡。換言之,這些向日葵是對抗核災難的「設施」。




2. 病原體更新檔



WatchMe分為「官方」和「非官方」的版本。「非官方」的版本就是片頭的遊牧民所使用,從黑市得來的複製版(clone)。它們沒有連接主伺服器,但仍保有離線型的健康監察功能。這種「非官方」WatchMe的缺點是無法更新病原體資料庫,而霧慧敦用來交換煙酒的東西,其實是WatchMe的更新檔。

大家可以理解成小米的用家無法進入Google Play,需要找第三方的APK提供者去安裝最新版本的APPS。




3. WatchMe




WatchMe是輸入到所有「生府」市民體內的「醫療分子」的名字。首次提出WatchMe概念的,是冴紀慶太與霧慧諾亞達合寫的論文《關於採用「醫療分子(Medimol)群」與可塑性製藥用分子「醫療基礎(Medibass)」 進行人體恆常健康監視(homeostatic health Monitoring)的可能性》。WatchMe監察著市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提供最合適的生活建議和醫療服務。因此,「肥胖」已經從「生府」世界完全消失。脂肪是「仇恨的兩分鐘」,大家的體態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府」公民被霧慧敦稱為「大家都一模一樣」。近期咖啡因都開始遭到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御冷彌迦使用營養阻斷劑自殺之所以成立,是因為WatchMe只會在成年之時啟動。因為WatchMe是監察「恆常性」的裝置,而「恆常性」並不存在於成長中的少年少女的身體。他們是靠著定期的醫療檢查來維持健康。



4. DummyMe



動畫沒有提過霧慧敦用了什麼方法去影響WatchMe不對她的煙酒生活發出警告。她只對奧斯卡說「女孩子有魔法」,那其實是非法程式DummyMe,會對WatchMe發放虛假的身態數據,令WatchMe以為那個人擁有健康的身體。



5. 以溫柔絞殺人的社會(資源意識)



這是我對劇場版最不滿意的地方。劇場版幾乎完全沒提及「生府」的「生命主義」體制具體來說是怎樣的。

「生府」是俗稱,正式名是「醫療共識共同體」。其政治哲學是破除了舊有的地緣政治、宗教、國族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生命至上」、「大家都是公共資源」、「大家要愛大家」。而WHO就是站在全球六十個生府之上擔當協調角色。

精神問題和肉體問題,都被歸一成為醫療問題。而少子化、「大災禍」令人口短缺,由教育開始,就向所有人灌輸一種「資源意識」。大家都是「公共資源」,需要呵護、需要關心。要達至這個「理想社會」,透明度必須要高。擴增實境的功能,令人第一眼就能將對方的所有個人資料一覽無遺。這就是「生府」,互信、互愛、互助,平等、自由、博愛的社會。




6. 御冷彌迦的自殺論




這樣的社會,跟現今我們所提倡的「個人主義」是互相矛盾的。表面上化解了多元社會裡面,政治、宗教、國族等的衝突(「生府」並沒阻止公民繼續相信這些理念)。但任何思想最後都會「模式化」,變成儀式性的行為。例如關愛變成有統一的標準,不論對方是否真的覺得自己很悲慘,一看到表面上是很慘的遭遇,大家都會為他/她流淚;看到對方好像感到不舒服,就會馬上提供協助。明明那個人可能不覺得悲慘,或者不舒服正是那人想要的,大家都會擅自地關心,擅自地將一般的好壞套用到他身上。

而御冷彌迦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於這種「大同」社會感到十分作嘔。可是,跟舊有的王朝不同,沒有一棟只要攻下來就可以推翻整個體制的建築物。關愛的「氣氛」到處都是。

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個人宣言」,撕裂「關愛」這個「社會連結」,從社會剝奪「我的身體」這個「公共資源」,也就是「自殺」。




7. 粉紅色


「生府」的世界,大部分建築物都是粉紅色的,因為這是對精神最健康的顏色。而裡面的兒童遊樂場,所有設施都是用智能材料製成,會配合孩子的動作變化,令他們不會受傷。




8. 大災禍





「生命主義」的崛起其實遵從了經濟邏輯。「大災禍」是二十一世紀由北美開始發生的全球暴動。那不是意識形態的對撞,而是大家都突然像記得如何殺戮一樣胡亂殺人,回歸霍布斯所謂「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美國的核武流入第三世界,引發了大規模的核災難,世上充滿罹癌和基因突變的新病毒。醫療的需求變得巨大,WHO以及一眾無國界醫療組織變成了全球不可或缺的「產業龍頭」,亦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醫療政策滲入了政治和經濟,變得無所不包。「生府」就是在這個風潮中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最終變成了世界主流。

至於「大災禍」的引爆點,可以參考伊藤計劃的前作《虐殺器官》,在此不劇透。




9. 欲望模組



<harmony/>中對「意識」的理解跟《Inside Out》幾乎一致(註:<harmony/>原作是2009年出版,比《Inside Out》早)。「意識」是由腦內不同欲望的互相衝突之下,得出的一個「平衡狀態」。因此人的意識很多元、有時會互相矛盾、不理性。

「次世代人類行為特性記述工作小組」的「主流派」科學家霧慧諾亞達與加百列.艾婷的研究,就是能否用WatchMe干涉大腦,令所有欲望模組「意見一致」使意識出現「調和」(harmony)。但大腦擁有能夠辨別入侵物質是否體內物質的「血腦屏障」,阻斷了WatchMe進入大腦,因此這研究一直陷入瓶頸(至少對外宣稱是如此,但其實是情報操作)。




10. 雙曲貼現



人會選擇即時的一萬元而非一年後的兩萬元,會誇大短期的利益,這令長遠效益的行為比例很少。而每個人的「眼前」都不同,於是就令社會無法「和諧」。這是<harmony/>的主張。

「和諧程式」令「意識消失」、「欲望統一」之後,並非會令所有人做出相同的選擇,而是所有人會基於自己的短期和長期,「平衡地分佈」兩者的利益。也就是說,原本的「雙曲貼現」會變成一條橫向的直線。而結果就是「大家作出對大家來說最適當的判斷」,這與機器人有所不同,「情感表現」並沒有消失,社會系統也不是絕不更新的鐵板一塊。只是「矛盾」消失了而已。




11. 火葬



「成人死了,就會化為泡沫」。<harmony/>的世界,人死後會被分解成液體,好省掉葬禮的土地和免去宗教色彩的弔唁,而且液體會被拿去作醫療用途。這是作為「公共資源」的大家死後對社會作出的巨大貢獻。

因此,火葬已經不存在。御冷彌迦將構成「現在的她」的書本全數燒掉,將書本比喻成自己,書的火葬就像自己的火葬。這是一種復古行為。




12. 霧慧敦的殺人動機



動畫跟原著是不同的。原著她會殺死御冷彌迦是為了報仇,因為彌迦害死了零下堂希安和霧慧諾亞達。她向彌迦開了兩槍,分別為了這兩個人。

至於動畫,因為「和諧程式」啟動之後,「現在的彌迦」就會跟隨所有人的意識一起消失。敦希望彌迦可以作為「彌迦自己」死去。於是她趕在「和諧程式」啟動之前將彌迦殺掉,這是百合到不行的殺人動機。



13. Emotion-in-Text Markup Language(ETML)



<harmony/>整個故事,都是一個ETML1.2紀錄,那是「霧慧敦見證的人類最後歷史」。ETML是一種「模擬意識過程」的語言。在「和諧程式」啟動後,人的情感表現經已自動化,沒有爭論,沒有歧義,情感就等同情感的定義。因此,ETML的讀者(新人類)可以完美地潛入文本,將自己等同是「霧慧敦」感受當時的情緒。遇到<anger></anger>時會自動感到憤怒,遇到<horror></horror>時會自動感到恐懼,遇到<declaration>會自動提出主張,遇到<list>就會自動在腦內舉列事物。

劇場版已盡力表現原作中的ETML效果。只是考慮到動畫的演出效果,動畫不可能做到完美的「第一人稱」,必定會有一個鏡頭看著霧慧敦,破壞ETML的「格式」。這是無可奈何的。




14. <harmony/>

這是標題、一個ETML標籤。「/」表示一個標籤的終結,<harmony/>,表示著故事、人物、靈魂、人類歷史在一片「和諧」裡終結。而「/」放在後面的標籤,一般可以沒有open tag,獨立存在。故<harmony/>並不一定是一對「<harmony><harmony/>」中的後半,自身也具完整之意。



15. 「我對普通人沒有興趣」


相信彌迦這一句話大家都覺得似層相識。不用懷疑,原作後面的文字是「彷彿在說只要你不是外星人或超能力者,我就和你無話可說,簡直像極了出難題刁難求婚者的輝夜姬。」,這是對《涼宮春日系列》的致敬。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伊藤計劃玩動漫梗。在《虐殺器官》裡面,主角曾經在中東搜到一輛寫著「藤原豆腐屋」的日本車。而六千五百八十二人的自殺事件,亦有形容為「六千多人被下了「去死吧!」(死ね!)的催眠」,這亦是對《CODE GEASS:反逆的魯路修》的致敬。




16. 以自己的方式的補充

我再重申一次,<harmony/>並不是在說一個「有權之士監控市民的極權社會」。反烏托邦不等於反極權。<harmony/>恐怖的是由生物政治學(Biopolitics)所衍生的「生命主義」思想,以及這思想培養成的市民、由集體意志建立的「關愛氛圍」。不論是《和諧》中文版的前言,抑或大多數對<harmony/>的介紹文章,都稍為誤解了故事的重點,我對此實在相當不解。少了「對溫柔的批判」,<harmony/>根本無法從各種反烏托邦和Cyberpunk故事中突圍而出。我很想藉這個機會,強調一下這部分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36 則留言:

  1. 雖然本人只是看過劇場版,還沒有看過原作.但是本人覺得本作與其講是對生命的思考,不如說是叫人重新思考一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直講結論, 彌迦根本只是個孤獨少女.本人認為她一切的行事動機也是因孤獨而起. 先簡述她的經歷, 小時候被人拐帶成為大人的性工具, 然後被人救出在新城市居住. 她在兩個世界居住過, 而兩個世界對她而言也是地獄. 因為兩個世界也不會去理解她. 第一個世界固然不用多講, 極致的惡意故然不會理解彌迦, 只會把自己的慾望強加她身上. 但第二個世界又如何?為何溫柔的世界也不理解她, 為何這份溫柔會令人喘不過氣?

    不訪看一看以下例子再講.

    中國人一向十分着重長幼有序,年輕人必需尊重老人家.在飯桌上,很多時候也會給老人家先食,以表尊重和關心.但有些人不單要老人家第一個食,而且還不理三七二十一,把所有山珍海味,一切自己應為最好的,也放到長者面前,不理會原來老人家本身已經有齊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身體根本不能進食這些美食.而且當長者表示不吃時,還哭着說是否食物不夠珍貴,是否要準備更高級的料理.牛頭不搭馬嘴,弄得老人家不知如何才好.

    很多人懂得要關心別人,但是自身連何為關心也不明白.完全沒有理解對方的需要,只是不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他人.更加恐怖的是本人一點也不應為有問題,更會怪其他人為何給長者粗茶淡飯.一句到尾,這份關心欠缺的是一份’理解’. 只要遇上不幸,世人就會馬上上前關心,非但如此,還會有人拿起大聲公四處宣揚,大叫’快來關心她!’.非要把當事人素做成悲劇主角不可,令當時人更加難堪,更無地自容.令她變得真是十分不幸一樣.

    彌迦本身對這個社會不滿的正是這一點.

    ’既然人的慾望會令人不幸, 不如令所有人和諧不就可以嗎?’ 這一句其實也是反映她心底的願望.

    彌迦不幸的過去, 對她的影響相信不可計量. 因此很多人也對她灌注大量關愛, 她養母就是一例[她有講過’那孩子有着十分難過的過去, 所以我盡量給予她最大的關愛.’] 為何有這麼多人關心還會孤獨? 還不是當中沒有一份理解.

    就本人所見, 彌迦自身沒有賣弄自己不幸的打算. 她不會借這份不幸, 把自己看作特別, 要求社會關心自己. 她希望的反而是他人能平等地看待自己. 也許有人會覺得本人這一番話十分奇怪, 這社會不是逹致極致的平等, 為何彌迦反而不能被平等對峙? 過度的關心其實也是另一種歧視, 好比被強暴的少女, 希望的很多時不是他人的同情, 是大家可以接受自己, 把自己視為普通人. 不停的關愛, 只會令人在意自己的不幸, ‘正因自己不幸, 所以才這樣多人關心自己, 我果然十分不幸’. 從而更加不希望他人對自己多加關心. 可悲的是周邊的人完全不明白,還怪自己不夠關懷, 把弄倍加關心. 這一份矛盾就更做成當事人的孤獨.

    在這樣的社會, 彌迦的心意永遠不被理解, 她的不幸只會永遠不停增加她和社會的距離. 對人關心, 對方便會幸福, 其他人不會理解當時人原來不想他人區別對待自己, 因為關心早是所有人的心中的公式. 這個社會永遠不會理解她, 因為大家只會按watch me 上的資訊了解別人, 他人真心的想法根本不會去理解, 人和人內心的距離其實不停拉遠. 大家自以為知曉對方一切資訊等如了解對方, 所以一有什麼不知道時馬上不安, 自以為是地關心對方, 問他是否有難題.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早就變成資訊的亙通, 表面的語言, 而不是內心的溝通. 這份關心早已欠缺思考.

    彌迦不被理解. 更加不幸的是這樣的自己永遠不能融入這樣的社會. 她不停看書, 希望可以理解這個世界, 意識, 生命. 但她這樣做只會令自己更清楚社會的矛盾, 其他人看似亙相關愛, 實為亙不理解的關係. 這樣的社會她永遠不能認同. 她的慾望, 希望不孤獨的慾望永遠不會被實現. 但這份慾望永遠長存心中, 這她可以如何? 答案就是她最後講的一句話’ 既然人的慾望會令人不幸, 不如令所有人和諧不就可以嗎?’. 借着和諧令自己變得和他人沒有分別, 既然意識中的慾望令自己孤獨, 令自己沒有意識最好了. 上天給予她的聰慧, 反而令她鑽牛角尖, 往錯誤方向進發. 雖則只是個人見解, 但她在最後也好像沒有發現自己心底的願望, 還大談人類意識, 這個社會如何這問題. 聰明反被聰明誤講, 不停思考生命的彌迦, 反而離生命越遠. 自己不懂表達自己, 社會不會理解自己的訢求. 就是這雙重不幸, 最後迫得自己走上末路.

    順帶一提, 之所以不是三重不幸, 是因為本人沒有把她的過去算進去的原故. 當然以獨立事件而言這也是一場不幸. 但對當事者而言是否不幸卻是另一回事. 事情本身只是一件事件, 給予這事什麼價值的由本人決定. 這場不幸對彌迦代表什麼, 也只能由她自己決定. 就她而言, 她不是反而因此得到意識嗎? 這又可以單以一句不幸形容? 可惜的是社會根本不會理應這一點, 他人只會覺得’ 彌迦很不幸, 所以要關心.’ 當中不理會彌迦的想法, 否定她的價值, 兩個世界拒絕她的語言, 無論是極致的惡, 還是極致的善, 最終也是欠缺一份理解. 而彌迦本人也不懂, 也不能表達自己的語言, 才令事情成為導火線.

    總結一下, 這個結果, 完全也是雙方亙不理解, 大家的語言亙不對流所致. 如果這社會不是盲目關心, 而是懂得站在當事人立場思考. 而彌迦也可以大聲表達自己的不滿的話, 結局一定可以很不同. 和平是靠亙相理解得來的, 本人認為這作品想表達的正是這道理. 他是要人細思一下到底人與人到底何為真正的交流, 什麼才是和人相處的方式.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生命主義」是歷史的延續

      宗教倒台後的「世俗化」(對現世的關心多於對靈性的關心)令人越來越重視生命

      無數的其他思想(資本主義、共產主義、自由主義、福利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等)的基礎都是「有生命」

      只要人死了,這些思想就會起不到任何作用

      「生命主義」就是統合了這些思想,直接以「生命」本身作為價值的核心

      於是世界就由「多元」變回「單元」,而彌迦就是停留在「多元」的時代,她的意識遭到「生命主義」排斥,被迫配合「生府」的單一社會

      單一社會原則上是不需要溝通的,於是大家假定了彌迦跟大家一樣,演著「和諧」的戲,這跟日本經濟飛起時的「虛構時代」很相似,作為日本人的伊藤計劃自然也有很深的體會

      彌迦很孤獨嗎?是的

      但她討厭孤獨嗎?似乎不是如此

      她喜歡孤獨,透過閱讀實體書本來令自己的孤獨得以延續

      她討厭的反而是「不容許自己孤獨的生府社會」

      孤獨=個人=多元=意識

      生府社會刪除了「孤獨」、「個人」和「多元」的生存空間,

      「意識」並未刪除,使「生命主義」的實施變得很半吊子

      她最後的答案,是「生命主義」的極致,乾脆連「意識」也一起刪除

      地獄一:生府社會中一旦意識被刪除,就會成為完美的「和諧」

      地獄二:生府以外的混亂社會(如她曾經經歷過的車臣)一旦失去意識,利用暴力將自己的欲望施行在他人身上的強者,這種欲望將會消失,大家都不會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3. 所以無論是極致的善還是惡同樣令人受不住,因為兩者看似一樣,但本質是有是不給予對方仼何空間.簡單而言就是有你無你也要去理的怪獸家長, 連孤獨也不容許.

      與其說彌迦愛孤獨, 不如說她愛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要不然她也不會結交敦和希安二人為朋友.但是這小世界在這社會也不會有空間生存, 而天才的自己也不能融入這社會, 所以她的慾望也不會達成, 所以把感受慾望的意識也消去的話自己再不會痛苦.

      講到底她也是一個不能融入社會的突異份子, 本人指的孤獨不是一個人的孤獨, 是心靈上的孤獨.因為不理是過去還是現在, 她也不容許表達自己,不容許她自我的存在.本人認為她討厭的正是'不容許自我的社會'和'不能在社會生存的自己'.

      不是指彌迦在任何錯, 也不是解社會有錯. 本人指的是兩者之間欠缺一份理解, 兩者也可以是對的, 但也正因為沒有亙相理解, 而且兩方也不容對方存在,才造成衝突, 最後造成大家玉石俱焚, 自我消失的結果.

      筆者的論點十分正確, 本人只是想表達一下'亙相理解'這一點.自我的形成是因為有其他人才成立, 要是社會成為單人, 人和人不需要溝通, 又或者只流於表面的溝通, 那自我也會漸漸沒有意義, 和消失同意.這故事最後的結局無非也是因為欠缺理解, 欠缺共容所致.

      刪除
    4. 其實是有溝通的,

      只是溝通的結果不是對方理解不能,將你當成精神健康有問題(然後為你流淚)

      就是以為自己已經足夠了解,然後繼續將自己(及生府世界)的那一套硬加在你身上

      這種「鏡像思維」總會發生,因為對人來說,「覺得夠了解」和「真正地了解」其實很難區分

      「生府」的人確實是以為自己足夠了解御冷彌迦,這才是最致命的地方

      當然囉,她加入了「次世代人類行為特性記述工作小組」之後,恐怕就不再是孤獨,那裡有大量她的同志

      刪除
    5. 與其是同志,不如說是有着同一目的的合作關係或被彌迦的語言迷惑的褀子.要稱為同伴還差很遠.好像大家在同一公司工作,也很難講大家是同一條心一樣.對她而言, 唯一稱得上同伴的大概只有敦和希安二人.可惜的是在這樣的社會中,二人也沒有辦法可以填補彌迦心中的空洞, 最後搞到三人也無一善終.

      刪除
    6. 話是這麼說,我認為只強調彌迦的「孤獨」,是無法說明她為何最後會愛上這個世界的

      何況本來她的所有行為動機,幾乎都是「推論出來的」(連自殺也一樣)

      刪除
    7. 講彌迦愛上這世界,不如說她為終於找到和世界共存的方法而高興.其實個人認為彌迦這角色早就在精神層面上壞掉了,什至可以講她已經瘋狂了.所以不同的人看她的行為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可以得到什麼結論,真是要問本人了.這也是這作品一個出色的地方.

      刪除
    8. 再補充一下,據本人所知,伊藤計劃的寫作動機是尋找答案.就連這作品本身的結局,他本人也好像不太滿意, 不是他心中最想要的答案.伊藤計劃本身是解答者,同時也是提問者.所以這作品留有一大堆問號也是正常的.可惜的是作者本人在找到問題答案之前英年早逝.他的作品到最後想講的是什麼,想尋找的是什麼,只能留給作為讀者的我們慢慢思考.

      刪除
    9. 其實這是眾所周知的(我當然也知道),《屍者的帝國》裡面「話說的延續」(言葉の続き)是出自他本人口的夙願啦

      刪除
    10. 本人的看法是參考了其他人加自己意見得出的.和彌迦配音的聲優也表示其實最後伊藤計劃要彌迦表達什麼,也是自己估,自己演繹.她演繹得對與錯,真是作者才能回答.不過無論是對錯,本人覺得自己相信自己感受到的就可以了.

      刪除
    11. 正如筆者所言,本作要表達的是'對溫柔的批判'.而本人得出的是作品令自己反思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講到底作品中的人雖然亙相對話,但真正有去接受對方所講的卻一次也沒有.就這一點而言,真是連動物也不如.

      動物雖然大多以本能行動,怎少思考,但是這樣的動物也有自己的意志,牠們之間也有交流.反而人類作為生物的頂點,最後連生物最基本的事也忘掉,越聰明越不懂交流,真是十分諷刺.

      人生來到死也是愚者.這話也不無道理.好像彌迦,其實她最後是聰明還是愚蠢,真是很難講.還是這一句,要是一早大家接受對方意見,好好坐下表達,聆聽的話,語言就不會毫無意義,結局可以很不同.

      刪除
    12. 我並不認為「對溫柔的批判」就是harmony的全部

      harmony內容太多了

      「對溫柔的批判」純粹是在「生府」世界生活時「順便」帶出的

      伊藤計劃是以「核災難」為起點嚴謹地推論有可能的未來,他並沒打算把自己的小說內容限制在一個題材裡面

      以他的超濃縮筆法,不論是「對溫柔的批判」,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三十頁就講得完的東西

      他想思考的是三十頁裡講不完的「龐大而複雜」的東西:意識

      以上提到的兩者都是以「意識」為核心,也就是說,你所說的,跟我所說的,也不過是「意識研究」的一部分而已

      我上述強調「生命主義」是歷史的延續,而這則是「意識」擁有的歷史維度(我們會叫精神史或思想史),亦是研究的一部分(黑格爾把這稱為「絕對意識」)

      而你所說的人與人的關係屬於個人面,伊藤計劃是有處理這面向,但他也處理了集體(社會性)的面向,那就是「制度」(institution),我們習慣了社會教育,認為一些行為有如物理定律一般理所當然(例如上廁所後要洗手、探訪人時要敲門)

      同樣,「生府」世界的人會因「社會事實」而認為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樣(包括彌迦)

      你會認為他們沒有溝通,純粹因為你是站在「思考框架」外的人,於是覺得「生府」世界的人這種武斷的思想很荒謬

      但正如從前的人認為拜月亮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認為互助互愛互信,討厭孤獨和不在乎自我也是理所當然的

      希安和敦對彌迦其實非常了解,但即使她們與彌迦進行了有效的溝通,也根本解決不到問題

      一來有效的溝通不等於同意對方(不然又會回到單元思想的矛盾),就算理解到她的所思,「生府」世界也不可能遷就她(任何社會都一定有邊緣人)

      二來彌迦其實不論任何社會都是不可能適應得到的,她同時將「個人無限膨漲」的車臣和「個人無限抑壓」的「生府」世界都稱為地獄,自然是有她的原因

      溝通問題當然存在,但單純當成是溝通問題是有點過於簡化了

      刪除
    13. 本作看得到是包含了不少意景在當中,所以大家所說是也不是故事的全部也不一定.

      當然即使是有亙相理解,在立場,需求等情況下,大家的意見也會有分歧.所以只是說一句'大家亙相理解,問題一定解決.'這也真是武斷了一點.但本人認為至少大家願意亙相理解,亙相尊重對方的話,至少是行出第一步.

      本人意見的出發點,是因為本人看到故事中的人連這樣的第一步也沒有做到,之後的就更加不用提了.也許本人的確是想得太過簡單,但本人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很多時也是源自一個小問題,之後的大多數是小問題的延伸.

      好像本人所講極致的惡和善,問題起源是理解和包容.是否代表全部,答案當然是否.但如果大家有行出第一步,至少大家會明白對方,而不是口同鼻吵.

      講到底,人類在社會中最需要的是什麼,可能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答案.本人講的只是本的看到的,不等如其他人看到的.但是大家講的一定也有其道理存在,所以大家要做的第一步,不是各執己見,是靜下來開心見誠地溝通.

      刪除
    14. 若果真如此,那首先要做的是統一語言

      但當每一種語言內部都是一個動態結構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刪除
  2. 順帶一講, 筆者的第7點, 粉紅色的環境. 說是對精神舒服的設定. 但本人看到第一時間想到是只是EVA中的死海和沙漠. 看到都反胃.要選的話不是綠色好一點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粉紅色實際上是否最健康的顏色,這是不一定的

      但「生府」將建築物塗成粉紅色本身,就是對精神健康重視的一種表態

      刪除
  3. 這本書在圖書館也找不到,可以在那找到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本啊......香港很可能已經缺貨了

      我是一年前買的

      刪除
  4. 我是拜讀過原著的人,正如站主所言,< harmony/ >的故事其實是敦留下的最後紀錄。
    這可以意味原著世界裡有某個人正在閱覽此紀錄,或閱覽人正是原著的讀者。在此又出現了一個劇場版與原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劇場版中最後一段出現了拍到閱覽人的鏡頭,沒有影到臉,而是腰部的畫面,從衣服和身型看得出是生府社會的女學生。
    我覺得這小小的差異,造成了很不一樣的效果。如站主所指影像與文字的載體表達能力有著效果上的差異,若原著是使讀者在閱讀時在第一人稱視點下從抽離轉到代入甚至完全代入,那麼絕大部只能以第三人稱演出的動畫,仿佛是藉由此鏡頭把人稱視點的問題在最後一刻徹底拋開,並引伸出新的疑問及在高度還原原著內容下保持劇場版的獨立性。

    回覆刪除
  5. 感謝你兩篇文章的解說,令我更了解這部作品:)

    回覆刪除
  6. 感謝你的解說,讓我更了解作品的一些設定。

    我想,伊藤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應該有受到法國哲學家傳柯的啟發?
    不但在本作提及過傳柯的名字及說過的話,背景設定也呈現了傳柯的權力、知識、論述之間的關係;
    「對溫柔的批評」的「溫柔」,指的就是傳柯所說的規訓權力,
    規訓權力能夠滲透進人內在思想,它不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壓迫,而是透過知識(生命主義)及權力(WHO)滲透進人的內在,使每個人深信自己建基於「生命主義」所培養出來的「關愛氛圍」(論述框架),所作出的選擇是出於自由意志,這也是規訓權力危險的地方。

    伊藤老師果然很厲害啊,可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你可以說伊藤計劃有很深入的運用傳柯的權力觀

      除了你所指的規訓,也以醫療系統連結了權力=論述=知識=身體(控制身體、控制靈魂、自己控制自己)

      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舉出涂爾軒(自殺論)、韋伯(傳統行為)、布希亞(影像與體系)、哈伯瑪斯(公共空間)等等

      刪除
    2. 是“博柯”不是傳柯

      刪除
    3. 樓上,是“傅柯”不是博柯……

      刪除
  7. 請問一下最後敦是只有殺了彌迦嗎?還是一起死了?
    如果沒死他是不是也被和諧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他在牆外面也會被影響嗎?
      這樣不會怪怪的嗎?
      還有和諧程式啟動的話,每個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意識了嗎?

      刪除
    2. 請注意,在牆外時,敦說過「現在Watchme應該會透過擴增實境發出警告吧」

      也就是說,牆外不等於離線,她只是關掉了隱形眼鏡

      另外,你是不是無法理解< harmony / >的意識理論?

      刪除
  8. 你好,這兩天剛看完< harmony / >的劇場版,因為沒接觸過原作,經由你的解說與觀後感讓我更了解這部作品,以及harmony啟動後的真正意思,十分感謝!
    不過我心中仍有疑問,想請教你的看法
    1.敦在前往舊城區,生府管轄以外的地方時曾說過,生府外的世界也有未植WatchMe的人存在,但最後harmony啟動時影響的卻是全世界的人類,那麼那些沒植入WatchMe的人類受到harmony影響的媒介是什麼呢?還是說這只是劇場版的BUG,原作中是全世界的所有人打從出生就一定有裝置WatchMe在身上了呢?
    2.敦的父親在劇場版中左右兩眼的顏色不同,同時左邊的膚色有重建過的痕跡,這是否可以解釋成他將WatchMe自身體中移除了呢?(這點劇場動畫中也沒有明確說明,只是我個人思考腦補,但想問問其他人的意見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首先生府的確不是所有人類,佔全球人口八成

      剩下的兩成確實不會受到harmony程序影響,可是他們面對的是受影響的八成人

      若有八成人已變成完全社會性、理性的存在,他們會為了「人類整體的福祉」,對這兩成人口趕盡殺絕吧

      至於敦父親諾亞達身上的變化,我得翻查一下小說,目前不在手上XD

      刪除
  9. 抱歉!有點不懂的是,您提到和諧後的人類「感情表現」不會消失,
    既然不會消失,為什麼還需要靠ETML去體驗感情?

    回覆刪除
    回覆
    1. ETML不是用來教導人獲得感情,單純是一種紀錄

      刪除
  10. 最近看了《屍者帝國》,總算比較了解作者所謂的「意識消失」,到底是怎麼回事。應該就像屍者帝國的屍體一樣,只會依循既有的指令和設定的行屍走肉,所以「情感表現」是消失了沒錯。滿是這種「意識消失」的殭屍社會,也不可能有所謂的更新吧!感覺《和諧》動畫製作組沒有把這點表現出來,才會有這類過多的解讀?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